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二班小组合作学习考评细则

三年级二班小组合作学习考评细则

三年级二班小组合作学习考评细则
小组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小组内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小组平台的核心运作,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和内部保障。

它包括学校评价、班级评价和小组(内部)评价,我们主要介绍班级评价体系的构建,因为这是学校评价的有机组成和小组(内部)评价的指导纲要。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愿景和自我、整体学习表现是评价的核心依据,不要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主观情感加入其中,不要将学生以外的因素(如学校扣分)随便列入其中,导致失去“小组合作自主互助”学习评价体系的制定原点和宗旨。

(二)相对稳定原则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拘泥固守必然导致刻舟求剑的荒谬,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但同时要注意保持评价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可以适当调整,但是一定要待客观条件成熟之时,在征求大多数学生同意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调整频率不宜太快。

(三)整体评价原则
“小组合作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合作互助,要摆脱过去偏重于学生个体的教育惯性,摆脱过注重考试分数单一标准的传统思想。

班级可以帮助小组长利用(小组内部)评价来激励、约束、凝聚人心和力量,但是要清醒地认识评价的主体是小组,不是哪一位同学,要通过评价体系的运作让学生明白:只有
个别优秀同学的小组不是成功的小组。

(四)分层递进原则
只有眼中有“人”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我们必须承认、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策略,让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其学习能力定级,协商划定本级别完成任务,并严格执行,并在完成后,给予“完成”等级的分数,既昭示公平,又力所能及。

特别是能让后进生知道:原来我也可以挣分,我也有自己的价值,真正唤醒自我强大的内驱力,往往会创造奇迹。

在完成能力逐步提升后,视情况鼓励其冲击高一等级题目,如能写好、说清,真正掌握,给予双倍得分,会让小组同学懂得:后进生是块“宝”,他(她)的进步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在主观、客观层面对其给予更多的帮助,久而久之,有了觉醒、有了自信、有了尊严、有了地位、有了友情、有了和睦、有了合作、有了飞跃,也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五)效益优先原则
对各小组的客观评价,一定要本着效益优先的思想,就是按照评价指标落实评价,只要你们完成了任务、只要你们达到了标准,只要你们展现了优秀,只要你们提升了成绩,就可以、就应该得高分、得奖励、达成心愿。

评价就是要让小组的优势得以体现和放大,让小组成员的努力得到充分尊重和认可。

优秀小组在各级各类活动中享有优先选择权和处置建议权,能形成榜样示范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六)兼顾公平原则
学校不只有一个班,班级不只有一个小组,评价体系的制定宗旨是利用榜样、带动全体。

及时发现、肯定和激励优秀的小组能树立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信心,极大地激发出惊人的内驱力。

但是一定不要只把眼睛盯在优秀小组身上,
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还不够优秀的小组更需要关注、帮助、激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要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教学策略,把握合适的时机,给后进组较多的机会,使之不至于因为差距太大而产生畏惧情绪,乃至自我放弃,这就违背了合作的初衷。

效益优先不是“丛林法则”。

要教育后进小组不气馁,与自己竞争,先做自己的英雄;鼓励优秀小组提升境界、让渡精彩。

建议各班在小组分数评比时,不要用绝对分数值,尽可能采用提高率(用现在的成绩与分组时的成绩比较),看提高的幅度。

二、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一般来讲,刚开始运作时,老师和学生的运作思想还不成熟,运作能力还比较有限,不宜将太多的非学习指标(卫生、体育、艺术比赛、好人好事等)纳入进来,造成对弹性较强指标的把握不准,出现凌乱、无序和随意性太强,影响执行的顺畅和分数的可信度。

(一)评价指标
一般来讲,刚开始运作应该以“学习态度、合作程度、导学案完成、展示(代表和集体)情况、作业完成、测试成绩”作为指标,并与学生协商确定评价分值,制作统计表(见例表):
杨庄铺小学三年级二班小组得分统计表
我保证:我们的分数记录诚信、真实,愿意接受所有人的监督。

组长签字:记录员签字:(二)评价细则制定的基本组成
关于细则的制定,其核心是各指标的赋分,课题组只能给出一般性建议,各
班应视情况(年级特点、组长能力、运作熟练程度、学生的认可度)而定:
1. 达到本层次要求,完成相应等级的学案、作业、练习得一个基本分;
2. 冲击高一个等级的学案、作业、练习,并公开展示成功,得两个基本分;
3. 回答问题时,依据问题的难度系数确定得分:可以是全分,可以协商确定打折的程度;对发言的同学要区分能力确定分值,一般来讲,组长回答得半个基本分(低年级小组刚运作时,为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可以不作此要求),并要灌输集体思想——你是代表小组来发言的,不代表你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小组合作,分值打5折);
4. 小组展示得分一般是代表回答的2—3倍,因为这是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形式和内涵,只有小组的互助,才会高效、才会深刻、才会有情感在其中,才更能让学生体现成长、体验成功。

学生在小组分工中展示,形成协作意识和能力,体验到平等的幸福感受。

5. 关于个人得分。

个人得分的记录和公布如能较好地把握运用,可以形成组内的良性竞争,但是毕竟我们这是初尝试,运作经验太少,所以课题组并不提倡现在就全面尝试个人得分的行动,以避免出现:
(1)组长霸权。

组长因为其学习能力强和教师信任度高,得到的发言机会自然而然多一些,如果老师还没能对其思想境界的提升到位,很容易出现承包、替代的“小家长”,形成事实上的语言霸权;
(2)组员失色。

如果运用得当,分数是热的,可以融化坚冰;运用不当,分数是冷的,可以扑灭火焰。

一个小组的上墙公开分数,如果出现了巨大差异,遥遥领先者容易滋生轻慢,落后者更容易出现自卑。

(3)内涵落空。

平等尚且难以保证,互助岂不是一厢情愿换的空谈?潜在的负面效应值得我们思考和揣度。

三、小组得数的运用
(一)小组得分的累积、记录
课题组认为,小组的最后进者应该是分数记录者,因其技术操作难度较小,是后进生融入小组学习生活的最低门槛和最小风险任务的切入口。

小组长可以指点、提示,但不要越权代替。

将每一次得分记录、每天的分数汇总、将每周的分数合计,与组长签名后上交,其责任感和幸福感大增可以想见。

(二)班级分组汇总、展示
班主任将每组每周分数汇总成表,将分数标在各组的专属黑板上(也可以同时粘贴表示等级的标志,如星、月、太阳,大拇指、笑脸等),并在周五放学前将最优秀组(本组提高最大的小组)上报给课题组,课题组利用周一升国旗时间,公开为其颁奖杯、发奖品并拍照片在室外专栏中隆重展出,学校为获奖小组的每位成员出示“学生心愿卡”证明,让家长满足孩子的心愿,分享孩子的成功和幸福,从而形成家校合力。

(三)学期结束前,班主任将各小组的每周得分汇总,与初分组时的成绩相减,确定出最优秀小组2—3个,优秀小组可以在各级各类奖励中享有优先选择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