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

宪法学绪论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宪法现象(本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学)范围:基本理论、宪政制度、宪法规范、宪法实践二、宪法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传入三、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第一章宪法的概念第一节宪法定义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1、词源2、各国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区别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1、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2、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3、直接视为政治规范4、我国学者从逻辑意义上的阶级角度分析认为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家和公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第二节宪法的特征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1、涉及面广泛2、从原则、宏观上调整(普通法律从具体、微观上调整)二、宪法的效力最高1、高于一切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基础,不得相抵触否则无效)2、高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本行为准则)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1、特殊的修宪提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2、特殊的制宪和修宪机关:不同于一般立法权(主权行为/职能行为)制宪或修宪机关的绝对多数通过:全国人大2/3以上多数通过3、特殊的通过和批准程序{全民公决4、特殊的内容和时间限制第三节宪法的本质一、有关的几种理论1、神意说2、共同意志说3、阶级意志说二、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1、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2、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意志3、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我国宪法本质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第四节宪法的分类一、传统分类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不成文)2、适应性程度(刚性/柔性)3、制定主体(钦定、民定、协定)二、马克思主义分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其他分类1、形式方面(现代/古典、长/短、单一文件/复式文件、有序言/无序言、有标题/无标题)2、实质方面:实施效果:规范性、名义性、标签性创制来源:原始、派生第二章宪法和宪政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与宪政的概述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2、特征:(1)优良的宪法是宪政实现的前提条件(2)宪法至上是宪政实现的基本途径(3)权力受到限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4)人权得到保障是宪政的核心(5)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宪政的保障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理想与现实、规范与实践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有效实施的一种状态第二节西方宪法与宪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形成的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基础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3、思想文化条件:民主的大众的科学文化是思想基础4、社会主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优良的公民素质三、西方宪法的产生与发展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长期积累的过程1、英国宪法{不成文,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宪法性法律、判例(有法力部分)、惯例]只具有法律实质上的根本法意义而不具有形式上的特征内容上,确立立体分权的宪法2美国宪法{发展上,采用修正案方式发展3、法国宪法:多变性1791~1958 共15部注:英法宪法的差异4、德国宪法5、日本宪法四、宪法的发展趋势1、产生形式上,从革命成果转向改良结果2、内容上,(1)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扩大(2)国家权力关系的变化3、领域的国际化趋向:(1)制宪理念(2)国际化问题的编入第三节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宪政的发展一、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清末:1908年8月27日《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重大信条十九条》2、北洋军阀:1914年5月1日《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宪法》——形式是民主共和,实质是军阀独裁统治3、国民政府:孙中山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蒋介石军政(东北易帜)——训政(1931年5月《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宪政(1936年5月5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草案》;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4、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过渡时期: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2、初级阶段:1975年1月17日1975年宪法——有严重缺陷(指导思想、内容、形式)1978年3月5日1978年宪法——修修补补无济于事1982年12月4日1982年宪法——至今通过了31条修正案:1988年2条、1993年9条、1999年6条、2004年14条注:(1)“三个代表”入宪(2)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深化(3)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私有财产保护,紧急状态取代戒严(4)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5)社会主义建设者入宪(6)其他方面[特别行政区人大代表选举,国家主席职权增加举行国事活动,人大任期5年,国歌规定]三、我国近代以来宪政失败的原因1、历史原因:缺少深厚的宪政基础2、文化原因:基本是在非宪政文化的模式指导下进行的3、政治原因:基本是非法治的4、社会主体原因:一元社会四、中国的宪政模式特殊的政党体制、长期的集权统治、权利长期受到忽视、经济体制长期的束缚第三章宪法的创制第一节宪法的创制一、概念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并通过立宪机关或者组织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注:宪法制定权(主体是国民、行使者是制宪议会、原始性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高于、经常与不经常、是否管理具体国家事务、人民直接与国家机关行使、不常设与常设二、制定机关起草机关:临时性、专门性包括通过宪法草案通过机关:核心四、制定程序成立制宪机构、提出宪法草案、讨论宪法草案、通过宪法草案、公布宪法文本第二节宪法基本原则一、含义:宪法在调整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时所依据的并反映其根本价值和作用的,人们在立宪和行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宪政制度、宪政思想本质和规律认识的集中反映。

二、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掌握国家权力。

――【法】让·波丹起源: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2国家和法律所承认、规定和赋予的权利。

第一个人权宣言――【美】《独立宣言》“国际人权公约”――1948《世界人权宣言》1966、12、16《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我国政府已签署)3、权利制约原则:a.起源:古希腊、故罗马――分劝和权利制约;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与制横。

“三权分立”是实现权力制约的一种模式。

注:如何看待西方的分权理论与分权制约体制?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但不能否认这种模式所体现的一条政治规律和一项宪法基本原则,即分权制约。

从历史来看,分权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产物。

就客观效果而言,产生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工,是为了统治的方便。

从现实来看,因分权结构背后政党的操纵,往往达不到权利制约的目的。

b.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我国现行宪法更多体现出权利统一和中央集权原则,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权力的横向运作采取议行联动模式,即在理论上确认国家权力的不可分割性,在实践中以人民的代表机关作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4、法治原则:a.发展:亚里士多得《政治学》――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普遍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7、18世纪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贡献最大的是卢梭。

――立法权属于人民,法治与共和政体相结合,法治意味着平等b.在西方国家宪法中的体现:始于美国宪法、1791法国宪法含义: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一切国家机关的权力来源于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一切国家机关和官员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办事;司法独立,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

c.我国宪法中的体现:1999宪法修正案13条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是至上的;依法治国是人民依据法律治理国家;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基本方略5、财产保护原则2004年修宪对私有财产的新规定:a..由列举到概括,使范围更广泛b.私有财产所有权改为私有财产权,使财产权含义更丰富c.财产征收征用的国家补偿制度――完全、及时、有效第三节宪法的形式和结构一、宪法的形式1、概念:宪法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a.渊源形式-基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b.结构形式:宪法体系和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2、成文宪法的渊源形式a.宪法典:直接和基本形式b.宪法修正案:直接构成宪法的形式(我国1982年宪法经过1988、1993、1999、2004四次,31条修正案)c.宪法解释:有权机关(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有关条文所作的具有约束力的释义。

――必须依附某个宪法规范而存在d.宪法判例注:前两种为我国的宪法组成3、不成文宪法的渊源形式a.宪法性法律:英国是采用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宪法性法律是主要形式b.宪法判例:英国宪法的构成成分c.宪法惯例二、宪法的结构――宪法典的结构1、序言——宣布统治者的建国纲领、政治主张或宪政理想;规定不便用条文形式规定的内容。

2、正文――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家标志;宪法的实施保障制度和修改程序3、附则第四节宪法规范一、概念1、含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来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所结成的、国家和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2、宪法关系:宪法规范在调整公民、国家等宪法主体的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由宪法规范调整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最基础性的法律关系;政治关系的宪法化主体:宪法关系中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公民、国家(机关)、其他主体(政党、社会团体、民族)客体:主题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非物质财富内容: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注:与普通法律规范的联系(1)相同:a.国家制定b.强制力保证实施c.一定的物质文明条件决定d.统治者意志的体现(2)区别:a.制修程序b.规范客体c.调整方式d.规范对象二、逻辑结构1、条件假定―假定:宪法规范中指出适用该宪法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行为模式-处理:宪法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部分。

允许做、要求做、禁止做3、法律后果-制裁:对违反和遵守宪法的行为产生的后果。

肯定式、否定式几组概念的区别:(1)宪法规范与宪法――整体与个体,前者组成后者(2)宪法规范与规范性宪法文件――后者的构成要素包括前者(3)宪法规范与宪法条文――内容与形式三、种类1、对主体行为的调整方式不同:授权性、义务性(命令性、禁止性)2、表达方式不同:宣告性、确认性3、约束力不同:倡导性、任意性、强制性4、后果性质不同:保护性、奖励性、制裁性四、特点1、最高性2、原则性和概括性3、高度适应性和稳定性4、纲领性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概述一、公民的概念1、公民:具有某国国籍的人为某国公民2、公民与国籍:a.国籍的取得:因出生(血统、出生地、折中)、因加入b.我国国籍申请规定:两个前提(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出于本人自愿)三个条件(中国公民近亲属、定居中国、其他正当理由)3、公民与国民、人民与人民:a.范畴不同:政治与法律b.范围不同c.权利义务不同: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享有人民的某些权利d.形式意义不同二、基本权利和义务1、权利:法律规定公民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义务: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承担的某种责任2、基本权利的概念:那些表明权利人在国家基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关系中所处法律地位的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