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1、英国宪法的产生(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
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
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
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
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
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在这一阶段,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维护国家集权,扩大行政权力,削弱议会作用。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宪法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当代宪法在形式上以成文宪法取代不成文宪法已是大势所趋。
(3)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重视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二、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1、历史背景2、《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要内容《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九年为期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两部分。
其目的是维护“君上大权”,规定皇帝享有的各种权力,公民权利少得可怜,并可予以剥夺。
《钦定宪法大纲》徒有宪法之名,并无宪法之实。
《十九信条》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颁布的,借助假立宪来抵制革命。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1、历史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总统。
1912年孙中山为保卫辛亥革命缔造的共和政体,束缚袁世凯帝制的手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赋予公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3、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符合人民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1、历史背景2、主要宪法性文件及其性质《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历史背景1931年为加强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它是我国历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主要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工农劳动群众享有的广泛权利。
它对根据地政权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2、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1)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确认了革命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3)规定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强调男女平等和民族平等,从物质和制度上保障这些权利的实施。
(4)规定了根据地的各项政策。
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对于组织、团结人民,战胜敌人,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制定背景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时,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与组织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普选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这些条件决定了制定宪法的条件不够成熟,但又急需一个宪法性文件,以规范全国人民的行为,指导各项工作和任务,于是在中共的号召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它代行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临时宪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代会职权),同时还规定:全国人代会召开之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可以就有关国家大事向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提出建议,因而当时是一种过渡形式,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范例。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和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1、制定背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
(2)确认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3)确认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
(4)确认了公民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三)1975年宪法1、修改背景是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于“文革”的中后期,“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达到“权力再分配”的目的,严重干扰了75宪法的制定,从时间上可以看出:73年8月中共决定修宪拖延至75年1月2、历史评价75宪法是一部很不完善且具有严重错误和缺点的宪法,75宪法仍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原因在于仍保留了54宪法的某些基本原则,如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性质)。
(四)1978年宪法1、修改背景78宪法是我国的第三部宪法,是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颁布的,除序言外,共计4章60条。
它是在粉碎“四人帮”不久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的。
2、历史评价由于还来不及全面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也来不及全面清除极左思想的影响,因此,78宪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错误(五)1982年宪法1、修改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去得了长足进步,而1978年宪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变化。
2、基本精神及历史意义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制度,倡导经济体制改革。
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
健全了中央国家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地方政权建设,规定了部分国家领导人的限任制,以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原来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突出了公民权利的地位。
宪法中明确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
把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写入宪法。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措施。
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和保障。
3、现行宪法的修改(1)1988年宪法修正案①对第十条第四款的修改:取消土地出租禁止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取消了土地出租的禁止。
②对第十一条的修改:确认私营经济的地位和改革公有制的补充(2)1993年宪法修正案①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邓小平理论上升为宪法规范做准备,目前为三个代表)③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民主党派争取)④提出坚持改革开放⑤确认农村中的家联产承包责任制⑥确认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⑦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⑧将“国有经济、国营企业”改为“国有企业”⑨将县级人代会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3)1999年宪法修正案①在宪法序言中规定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并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宪法第5条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以德治国以后也可能加入)③规定新经济制度,宪法第6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重新确认农村经营体制,把宪法第8条第一款中“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⑤减少政治性用词,为了适应法制建设的要求,同国际惯例接轨而进行的修改,即把宪法第28条中规定的“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⑥规定其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策,把宪法第11条修改合并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4)2004年宪法修正案①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②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③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④完善土地征用制度;⑤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⑥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⑦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⑧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⑨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⑩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关天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增加对国歌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