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tt谈谈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迷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难题,那就是:水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研究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时,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根据常识,一个物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给消费者的效用。
但是,水为消费者所必需,水的有无,生死攸关,效用极大,但水的价格很低。
而钻石是非必需品,效用有限,价格却非常高。
这是为什么?参考阅读虽然在200年以前,这个难题困扰着亚当·斯密,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解释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几个答案。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
水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很高的价格水平。
如图1在图1中,水的需求曲线和钻石的需求曲线形状基本相同,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至于供给曲线:由于水的成本很低,而且供给非常丰裕,供给者愿意按OP W 价格供给任何数量,所以水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钻石的产量有限,不管价格如何,供给量总是固定的,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水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OP W ,而钻石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OP D 。
前者价格低,后者价格高。
除了供求决定价格这个答案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解答这个难题。
为此,先要区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指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全部满足或效用。
边际效用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消费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总效用等于各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
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家们在分析效用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越来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加的边际效用量越来越少。
水是我们的生活所必需。
我们从消费水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消费如此大量的水,以至于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到极小。
至于钻石,相对于水来说,总效用很小,但由于我们购买和使用的钻石,数量非常少,钻石的边际效用很高。
价格与总效用无关,但与边际效用有关。
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们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他的支出在各种商品之间的分配,必须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相等。
p:/ /ww .oec d.rg" h tp://w oecd.o rg联合国贸发会议:ttp://w wunctad.orMU1/P1 = MU2/P2 = MU3/P3 = …每一元支出的MU(MU是英文边际效用的缩写)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一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就会多购这种商品,少购其他商品,直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得花费在该商品的每元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商品相等为止。
这样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
如果花费在某种商品上的每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商品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消费者就可以少购这种商品,多购其他商品直到花费在该商品上的每元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上升到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为止。
上述这种对各种商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的相等性,对于水和钻石也是正确的。
水有低价格和低边际效用;钻石有高价格和高边际效用。
水的低边际效用除以其低价格等于钻石的高边际效用除以其高价格。
总之,水和钻石的价格都决定于它的边际效用而不决定于它的总效用。
解释价格之谜的另一个方法是运用消费者剩余。
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用价格乘数量)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消费者剩余,基本的原因在于:对于我们所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单位,从第一个单位到最后一个单位,都支付相同的价格。
我们所支付的每一单位的价格都等于最后一单位的价值 (边际效用)。
但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前面各单位都要比最后一单位具有较高的价值(边际效用)。
这样,我们就从前面的各个单位享受了消费者效用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付的金额与实付的金额的差额,是消费者获得的净收益,是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再看图l,水的价格是OP W,消费量是OQ w,从水的消费得到的消费者剩余的面积P W ER 很大,可见,由于水价低,引起了大量的消费者剩余,而水的总效用=消费者剩余+水的市场价格OP W*OQ W)更大。
钻石的价格是OP D,消费量是OQ D,从钻石的消费得到的消费者剩余面积P D ER很小。
可见,由于钻石价高,引起了少量的消费者剩余,加上钻石的市场价值,钻石的总效用也不大。
综上所述,运用消费者剩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水的总效用大而价格低,钻石的总效用小而价格高这个问题。
提示及进一步阅读:1、保罗·萨缪尔森等著,萧琛主译,2004:《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迈克尔·帕金著,梁小民译,2003;《经济学》(第5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3、曼斯费尔德著,黄险峰等译,1999;《微观经济学》(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Richard G·Lipsey ,Paul N·Courant,Christopher T·S.Ragan, l999,Economics,12th Edition,Addison-Wesley.1、扩展阅读——供求理论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转引自萨默尔逊《经济学》在《人力资本》一文,我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社会所有人都精通会计,那么会计在这个社会就难名一文。
原因在于,可以作为会计进行劳动力供给的人太多了,而社会需要的会计数量毕竟只是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很小一部分,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东西价格偏低是尽人皆知的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则会偏高,就象鲁迅先生讲的一样,南方的卷心菜到了北京便“物以稀为贵”,而且还要用一根红绳子套了,美其名曰“龙舌兰”。
越是稀少越是宝,鲁迅在仙台就受到格外的待遇。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层面。
萨默尔逊在他的《经济学》(14版)中引用了无名氏的一句话: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
长期以来经济学都致力于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包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的稳定性。
有人批判经济学家太冷酷,因为他们没有感情,对任何问题都用冷冰冰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来分析。
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preference),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
假如一个人很有钱,买得起高档时装,但他对时装不感兴趣,也不打算买,他就构不成对时装得需求;另一个人,很喜欢时装,也想买,但又没有支付能力,他同样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
只有主观上有买时装的欲望,客观上又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构成对时装的需求。
供给是与需求对称的一面。
我们常提到市场,市场是由买方和卖方构成的,只有买方或者只有卖方方,交易不会发生,市场就名存实亡。
这里的卖方就是需求方,卖方就是供给方。
供给实际上就是提供商品,这些商品包括机器、石油、大米、飞机、衣服……等各种可以交易的东西。
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就会形成一个均衡价格。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通常都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的。
它的调节过程可以这样来描述,当某一部门的资源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那么更多的资源流向这个部门,资源供给增加造成资源价格的下降,资源价格下降使部分资源开始流出这个部门,从而又使价格有回升的动力……最终价格恢复到市场均衡价格。
但是理论上也不能排除不能恢复到市场均衡价格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价格一旦偏离市场均衡价格便越走越远。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阅一下“蛛网理论”,它研究市场动态均衡的条件。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常常都是通过调整价格来完成。
因为调整价格,实际上就是在调整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在这里我要提一下产品的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里,产品与商品常常是混用的两个概念,这与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不同,马克思认为产品只有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不过我们不准备严格区分产品和商品,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们认为产品或商品是可以用于消费的物品。
这里的物品既包括百货柜台陈列的所有东西,也包括社会系统的东西如教育,还包括自然界的东西,如渡假村的阳光等等。
可能有的人觉得把教育、渡假村的阳光看作产品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正是经济学家观察问题的独到之处。
比如如果你要去私立或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你将缴纳相应的学费,这个过程在经济学家眼里就变成:个人或政府提供“教育”这种产品,作为接受教育者的你实际上是在消费“教育”产品,你为你的消费行为支付的价格实际上就是你的学费支出。
或许你接受的是国家的免费教育,这不过是意味着国家帮你支付了“教育”产品的价格罢了。
渡假村的阳光成了产品,因为你要消费渡假村的阳光你就得向渡假村支付相应的价格。
别处的阳光不是商品,因为你不必因为享受了阳光而支付价格。
在经济学家眼里,很多的东西都是产品或具有产品性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可以用于交换和消费。
比如说权力,就有权力市场的说法,一些人提供权力,一些人消费权力。
关于钱权交易、权色交易我们听得见得恐怕并不少。
我的一些同事经常说那些卖官鬻爵的地方领导有市场经济头脑。
婚姻也是产品,也有一个婚姻市场。
经济学角度看来,物色对象、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婚姻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婚姻市场上搜寻、讨价还价到成交的过程。
只不过进入这个市场的人既是婚姻的提供者又是婚姻的需求者罢了。
如果一个人抱定独身的打算,他就不会进入婚姻市场,囨为仞没有主觊上皌需求;一个没有获得心上人欢心的可怜男孩心灰意冷地退出婚姻市场,是因为他支付不起心上人开出“婚姻”产品的价格。
有的人是不同意把婚姻看作产品的看法的,甚至有人会大动肝火,认为这是对充满神圣的婚姻的一种亵渎。
其实没必要生气,你追求神圣的婚姻,天长地久的婚姻,相濡以沫的婚姻,也只不过是追求经久耐用的高质量的“婚姻”产品罢了。
我可以理解你的气愤,因为说出的真话常常让人老羞成怒。
就象鲁迅在一篇小说中讲,某人生了小孩,有人说小孩将来很富贵,有人说小孩将来会当官,主人听了很开心;后来有一个人说小孩将来会死亡,主人怒不可遏。
看吧,后来这个人说了最真实的话,却得到不受欢迎的结局。
所以有些人的生气是可以理解的。
我相信还是有人的看法会与经济学角度的看法一样。
因为我读到过一首诗,这样写的:我走过百货商场看到一个女孩的爱情摆在柜台上标价是四元八角我愿用一百元卖下它可她说我用的是假钞甚至人格也是产品,可以出售。
好多的人,不都为了一个“钱”字,人格丢尽吗?也有一些人“公正廉洁”,人格库存,概不出售。
很久之前读过一篇古文,讲的好象是唐朝某公,为官清正有美名,尝有人夤夜献金两万,公怒斥之,后献金十万,公“沉吟良久”,最后自然是一句下不为例作为结局。
可见,不是人格不出售,只因开价还不够。
想一想你自己,从不违法乱纪,给你十万都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