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弄清楚写作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区别,掌握写作的特点和规律的内容。
[教学重点]本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写作的规律。
[教学难点] 本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第1次课)1.1.第一节写作及其相关概念1.1.1. 文章1、古今词义有别1、1、色彩、颜色《周礼、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楚辞、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1、2、礼乐、法度《诗经、大雅、荡》诗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
”1、3、有组织的文字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文章者也,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
”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理:事物之理;性:事物之性;万物之宜:万事万物最恰当的表现。
释:宣示天上地下的迹象,规则,阐明人之五伦的次第,秩序,穷极事物的道理,尽抒有物之性,探索研究万物的最恰当的表现。
”《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此处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文章,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
”“用文字传达意思的制作说是文章。
”唐弢:“人类大概都有表现的欲望,用文字的技巧来实践这种表现的,这就是文章了。
”《辞海》:“今通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
”《现代汉语辞典》:“1、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2、泛指著作。
”2、今人外延有别1、1、一切有篇章组织的文字1、2、非文学作品张寿康《文章学概论》:“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持文章(包括散文和通讯报告)不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几类文学作品。
”1、3、李静梅《大学写作教程》:广义:一切文章;狭义:非文学作品。
3、结论文章是意思相对完整的、有篇章组织的文字符号的集合体。
符号:《现代汉语词典》标记、记号;苏珊、朗格:“一种表现形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符号的形式”。
《现代写作学》称公式、图表、照片等为非语言符号,或辅助信息符号。
[思考与练习 1 ]以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第2次课)1.1.2.写作《韩非子、十过》:“子为我听而定之”,写是记录。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诗经、小雅、何斯人》“作此好歌”。
指制作,创制。
释为:用笔来记录心中构想的成果。
1、分歧1、1、关于内容载体一是刘锡庆《基础写作学》:“借助书面语言完成观念、感情传递的复杂的精神产品过程。
”一是朱伯石《现代写作学》:“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
”1、2、关于写作成果一是指文章一是王作昌《写作》93年12期的“写作本质论”:“写作是用文字(别处用符号)传达意义的创造性制作。
”成品除文章外,还有非文章写作成品,如标语、处方、对联、元素周期表、注释、广告等。
2、结论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来制作文章的精神生产活动1.1.3.写作学1、定义:写作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写作规律的科学。
2、历史:A、古代写作研究《尚书》:诗言志(两说:尚书尧典或舜典)孟子:以意逆志、知言、养气。
墨子:言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庄子:妙造自然荀子:文以明道孔子: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为命,裨bi谌che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趋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刘勰:《文心雕龙》钟荣《诗品》箫统:《昭明文选》序王国维:《人间词话》B、现代写作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现代写作学的产生以作文法、文章学的研究为滥觞,以写作杂志的诞生为标志。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鲁讯:《摩罗诗力说》叶圣陶:《文心》陈望道:《作文法概要》“文章学”一词始见于1907年《国粹学报》,后以此命名的有:龚自知《文章学初编》;蒋祖怡《文章学纂要》;张寿康《文章学概论》。
(张的文章不包文学作品)文章学与写作学“前者是以研究写作的成品为主,后者以探索成品的制作为主”。
(现代写作学)1980年成立“中国写作学会”,而“写作学”一词始见于1981年7月10日创刊的《写作》杂志。
1985年刘锡庆《基础写作学》第一次在著作是以写作学冠名。
马正平在《高级写作学引论》把写作学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的探索一、从“八大块”转向“文体技法”论二、从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过程论三、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四、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第二阶段:探索写作行为微观操作原理一、从梯级模型到场论模型:写作能力内在机制研究二、从非线性、非稳态到写作分形:对写作复杂性的思考三、“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四、对思维的思维:“写作策略”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五、非理性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观念与理论的提出3、现状一是教材纷乱,派别林立A、表态、构件论,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文风、修改、文体”B、动态、过程论。
刘锡庆生活——作者读者——作品以朱伯石为代表C、综合派、动静结合另外还有:史变论、体式论、价值论、文化派二是电脑网络写作方兴未艾张小红,在文学界和国际软件业中却小有名气。
这不仅因为他从诗人、作家变成了电脑专家,在国际上首先发明了让电脑自动写文章的软件。
还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肖春英由一名普通工人成了一些报刊的专栏作家,年仅18岁的儿子肖诗呢也成了国内最年轻的软件工程师。
他们父子共同研制出了《GS文章自动生成系统》软件。
用电脑写稿写出了200万。
机器诗选一首如下:李白诗仙张小红太白的诗都如此张狂如此沁园春如此上九天怎么读也是唐朝最动人的曲调马蹄声声在太白酒的香味中醉去。
轻舟总也追不上早已不是让人动人心弦的东西太白魂都在他的吟唱里他没有爱情与闲愁没有斗茶猜书没有轻扬的泪水没有后来人的赏花唱和。
有时候他的狂想掺了羊毫或狼毫的笔峰一抖墨浸透了宣纸就白发三千丈黄河入海流壮壮烈烈醉倒华夏……4、本教学体系的创新要点突出重点,拾级而上、以点带面、融汇贯通[思考与练习 2 ]1.我的写作兴趣是什么?2.怎样才能提高写作兴趣?(第3次课)1.2.第二节写作的特点要区别不同的事物,就要抓住事物各自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是由它的特殊的矛盾决定的。
因此,我们要学好写作就应当抓住写作的特殊的本质。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
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写作有如下特点:1.2.1.目的性指的是写作必须表现作者的主观愿望,一篇文章应当集中地、单一地反映作者某一意愿、想法、观点、感情等。
比如白居易年青时,曾到长安求仕,携自己的诗文去见当时的有名文人顾况,顾况起初看不起他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一眼看到诗卷上的名字,便戏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可是当他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时,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了。
分析白居易写诗的目的,人两种内容,一是想用诗来进身仕途;一是想通过诗本身的描写,来赞扬新生事物的顽强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写作活动的目的,有两个层次:1、1、宏观目的。
指的是作者从事写作活动时,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从一定的立场出发,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愿望。
比如有的人写文章纯粹是为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他往往不考虑文章的内容怎样,因而会出现拼凑、抄袭等现象。
而有的人写文章则是为了社会,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让文章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起到宣传群众、影响群众的作用。
鲁迅的写作就是这样,他看到国人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弃医从文,为的就是疗救国人的精神。
不过,一般人往往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现在人们撰写论文即是如此。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刘再复把它运用到分析人的写作动机上,也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为生存而写作;二是为安全而写作;三是为归属而写作;四是为尊重而写作;五是为自我实现而写作。
人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为自我而写作,而是要超越自我。
自我实现有两主导意识,即自由意识和使命意识。
自由意识包括超常性、超我性、超前性;使命意识是从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角度来写作的。
我们应当有正确的写作目的。
我们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传统的“文以载道”的精神。
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事。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王充说,为世用者,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顾炎武说,文章有益于天下。
鲁迅,为人生,救中国;托尔斯泰说,写作而没有目的,又不求有益于人,这在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但是有人写诬告信,假新闻,即是反例。
1、2、微观目的指的是作者通过一篇文章的本身内容所要表达的主观愿望。
1.2.2.综合性指的是写作活动和写作成品的综合体现着作者的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2、1、生活。
指的是作者的生活阅历。
比如曲波写《林海雪原》,就是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而鲁迅是一个大家,但是他想写一部反映红军的斗争生活,他曾听陈庚介绍过江西中央苏区的斗争故事,但是最终还是因为不熟悉生活而没有动笔。
又如曹禺写《雷雨》中的工人和革命斗争生活就写的非常苍白。
就是因为生活不熟悉的缘故。
司马迁为了写《史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来了解和收集历史材料,作间接的生活感受。
2、2、思想指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
如有这样的故事,一财主请客,请的是秀才和一个当官的,宴席间秀才提议作诗,几人作的诗如下: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莫非帝王瑞气,财主:下之三年何妨,过来一个乞丐说:放你娘的狗屁!鲁迅、沈尹默、胡适都写过人力车夫,但是主题却不一样。
胡适是同情;沈是反映阶级对立。
鲁迅是赞扬和自我解剖。
鲁迅的《灯下漫笔》中所说的三个时代。
2、3、知识指的是写作要融汇各不学科的知识,如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写宁波下大雨,刮台风,有水,想起《易经》上的“天一生水”的句子,这个藏书楼的名字就是因此得之。
秦牧的散文知识丰富,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有许多历史知识。
2、4、技巧指的是艺术表现方法。
表现在结构、语言等上。
比如红楼梦的结构象一个灯笼;儒林外史的结构则是一个链条式。
2、5、能力指的是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表达力、创造力等。
1.2.3.实践性从理论上来看,写作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内容来自社会生活,因而作者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生活,收取写作材料。
二是因为写作是一种技巧、技能,同其它技能一样,它的获得必须通过多次的练习实践,只学习了写作的理论是不行的,要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就得要实践。
写作要经过反复实践练习,多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许多专家对这一点都有过很好的论述。
如:1、写作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操作性,理论是操作的理论,教学的操作的教学,孙绍振见王光明等《写作学——福建师大写作教师关于写作学科建设的对话》、《写作》1995、82、我们写作老师的麻烦是把这门课化解成许许多多的训练元素,教师的本事就是要这个地方做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