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学期备课一、指导思想: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
思想的传承。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
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
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
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2.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3.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4.改变行为,提高修养。
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
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
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三、学习措施1、随时随地诵读。
“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第一单元敏而好学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过程:1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四、知行合一: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玉与人的“关系"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教学设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知所知明不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答题板。
学生准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求知的诗词、文章的资料。
2水彩笔。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说说这是谁?二、读典明理: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绘本启智:1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我们可以懂得对付一个人要能够从他的弱点入手方能够将其击败。
2读《菱角的尴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寻找生活中不懂装懂的危害?三、知行合一: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2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
四、拓展阅读: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君子(品行好的人)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的就问问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
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多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
应该踏踏实实的学习。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五、力行体验六、星星点灯:不懂的问题多请教别人。
不会的知识多查找资料。
不懂的事情不装懂。
——《弟子规》板书设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学习态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 时习之亦说乎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养成学过的内容经常实践的习惯。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
2、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时习之亦说乎。
二、读典明理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读。
3教师讲解句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译文: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三、绘本启智。
1我们讲一个《临池学书》的故事。
2讨论一下,王献之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四、实践延伸、知行合一。
学新知,常温习课外书,勤阅读。
写好字,常练习。
五、拓展阅读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文明就餐;有序乘车;学生汇报。
文明小常识。
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1饭前要洗干净手。
2排队有序不讲话。
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
4桌子上不掉饭粒。
5饭后凳子放归原处。
六、拓展阅读。
陈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小儿语》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
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
七、星星点灯毛泽东读书的故事板书设计:3时习之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多大的成就,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容和言谈举止。
因为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能流露出你的修养和品德。
4精于勤,荒于嬉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中庸》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告诉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庸》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学习新课二、学生自读“读典明理”人一能之,几百之;人十能之,几千之。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句说的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老师讲解三、读《凿壁偷光》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五、课外拓展自读课本22、23 页六、行为演练按照课本23 页“星星点灯”说的去做板书设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本课,我们知道了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实践,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不断的追求真理,并在实践中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第二单元诚实守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诚实守信。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诚实守信,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5、至诚者,能动人教学目标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2、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3、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教学重难点: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2、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昨天我听到xx和xx约定去广场玩,约到了吗?你们两个现在友谊是不是加深了?你们互相遵守了承诺,在古代叫作:至诚者,能动人(板书题目)二、探究新知,体验乐趣1、读典明理(1)出示句子,师生共读名句。
(2)师讲解来源、意思。
(3)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绘本启智(1)生自读绘本故事《一诺千金》(2)谈读后感(3)看视频《一诺千金》,加深理解三、评价反馈,激励指导1、知行合一2、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呢?3、行为演练:我们来约定四、课题总结,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学习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2、拓展阅读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板书设计5、至诚者,能动人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真诚的心而没有感动别人,是不存在的;缺乏真诚,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
一个人一定要坚守信用,无论怎样都不要背信弃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6 知错改善大焉教学目标:1、对“错误”“犯错”有正确的理解,这是每个人在成长阶段必然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