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拜师》说课稿

《孔子拜师》说课稿

《孔子拜师》说课稿涌山中心小学刘阿兰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五组的课文。

本组课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引领我们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

这是一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里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

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

文章的语文朴实易懂,应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研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目标设定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积累语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研读重点词句,感受孔子求学的艰辛,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现有知识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从孔子求学的过程中体会孔子的品行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二、说教法与学法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

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以“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圈、点、画的方法进行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来学习、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教学流程:1.揭示课题,初识孔子→2.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研读课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4.演读课文,加深对孔子和老子的印象→5.总结提炼,升华情感→6.布置作业,课后延伸第一环节:揭示课题,初识孔子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再指导读题。

这里我着重指导读好“孔子”,“孔子”读“kǒnɡzi”,不读“kǒnɡzǐ”。

接着学生交流对孔子的认识。

老师相机补充,归纳,小结。

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于孔子、老子略有所闻,但知之甚少。

因此开课时,师生交流对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增进学生的认识,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要求:a读准每个字音,注意难度的字词要反复练习,读准;b难读的句子要反复练习朗读,读通。

学生读书之后再检查检查朗读,先检查词语的朗读,再检查课文的朗读,教师纠正错误的读音,针对学生读书情况给予表扬或提出建议。

阅读教学是以读为本。

而读也要有层次有目的地读。

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来读,读准每个字音,注意难度的字词要反复练习,读准;难读的句子要反复练习朗读,读通,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读准课文之后再指导写字,要求做到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对学生不到之处给予及时指正。

最后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完成第二环节的教学。

再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关于孔子的什么事?默读完之后,完成以下填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拜(老子)为师。

《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课文讲了什么事?”来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一定困难,所以,以填空的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逐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既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又学会如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研读课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读了课文,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通过读、思、再读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重点关注以下句子,谈孔子品行。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自己却总觉得知识不够渊博,他是个谦虚、好学的人从这句话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所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感受。

在这里,渊博、远近闻名等词学生的理解不一定准确,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及上下文理解。

我主要预设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孔子的品行。

a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设想学生会说:谦虚,好学)b哪些词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也许会说:从总觉得不够渊博这两个词中感受到的)抓住课堂生成,理解“渊博”,你觉得他的知识渊博吗?为什么?从前一句话“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很渊博。

相机理解“远近闻名”。

你觉得这段话该怎么读?指多名学生读,读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表扬,读不好的地方讨论该怎样读,做到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学生理解了句子之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才能读出感情。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句话说明孔子为求学不怕路途遥远,不怕艰苦,为能早日拜师,日夜兼程地赶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品行,令人深受感动。

所以我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感受。

最后指导朗读,读出孔子求学艰辛的感情。

孔子饿了,就_____;累了,孔子就_____;天黑了,孔子还_____;正是这样_____、____,几个月后_____。

(3)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是孔子拜师求学的真正原因,是孔子学习态度的体现,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确定了如下教学:a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b用一个成语概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C孔子是这样说的,他是这样做的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

d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这句话,学生会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等的学习态度,从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突破难点。

(4)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不离老师左右”是为了能“随时请教”,足以看出孔子好学。

所以,我设计如下教学:a)“不离老师左右”是什么样的?b)“随时”会是什么时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当然,文中还有其他句子也能体现孔子的品行,学生找出来了,也可以简单讲讲。

2、重点关注以下句子,谈老子品行。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迎候”说明老子对晚辈的爱护,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比较“迎候”于“等候”的区别,体会老子的品行。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迎候”“毫无保留”寥寥几个词语,把老子育人的态度勾画了出来。

当然,文中也还有其他句子也能体现老子的品行,学生找出来了,可以简单讲讲。

(四)演读课文,加深对孔子和老子的印象。

以课堂表演的方式再现孔子拜师的场面,即能增加课堂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的心、学生的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对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对晚辈的爱护产生切身体验,使得课堂富有活力。

(五)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1、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接触。

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至少用上文中的两个词,说一句或几句话。

A、我想对孔子说:____________B、我想对老子说:____________C、我想对孔子和老子说:____________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这样的说话训练,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说话训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能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印象。

2、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

来,请大家拿起课本,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一条大河源远流长,这堂课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对圣人的了解不能随课文结束而停止,所以为了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布置了以下作业,1、布置课后搜集、背诵孔子名言。

2、搜集阅读孔子、老子的其他小故事根据教学流程,板书如下:(七)板书设计文中两个人物:孔子和老子;两条线索: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所以我设计这样的板书,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适当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