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第15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第三单元《梨园金曲》第2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唱脸谱》2、欣赏“中国风”风格歌曲3、知道“中国风”音乐的特点【教材分析】京剧是我国国粹、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对这种艺术形式有所了解,但单纯地给同学们介绍、欣赏,并不能使同学们产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兴趣。
“戏歌”是一个切入点,京剧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种同学们接触较少的音乐类型,并且又有流行音乐的特点。
通过“中国风”风格歌曲的欣赏,能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了解这类音乐特点的愿望。
因此,本堂课选取了《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粉墨人生》、《东风破》、《苏三说》、《青花瓷》、《兰亭序》、《在梅边》、《盖世英雄》等作品,介绍“中国风”风格音乐“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股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特点,使同学们了解中国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1、能够模仿京剧韵味演唱《唱脸谱》。
2、通过欣赏“中国风”风格的歌曲,了解“中国风”音乐的特点(中国戏曲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风”风格的歌曲【教学难点】了解“中国风”音乐的特点(中国戏曲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播放《唱脸谱》音乐同学进入教室)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唱脸谱》吗?这种把中国戏曲和流行音乐的特点相结合的音乐有一个名字,还有没有同学记得?(戏歌——PPT出示)叫做(“戏歌”),而且代表作有很多:《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播放音频片段)……这些作品既有我国传统戏曲的特点,有结合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这样的音乐形式一经推出,就让许多人产生了兴趣,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戏歌”。
而这种音乐形式也就是“中国风”音乐的雏形。
二、新课教学(二)“中国风”音乐风格近几年来,不少原创音乐人开始创作带中国古典音乐风味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大量运用了古诗1词、古文化、传统民族乐器乃至戏曲音乐等各种民族元素,无论是音乐的文化内涵还是音乐元素的使用方式,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有人把这股音乐潮流叫“中国风”。
代表人物有周杰伦、王力宏、陶喆。
(三)“中国风”音乐的发展师:经过搜集,归纳总结,“中国风”音乐有“三古三新”的特点: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代表作:1、里程碑——《东风破》——古今相参的辞赋师:到周杰伦为止,中国风的曲风风格基本成型——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
诗词《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窗前自鬓头奄奄门后人未走月圆寂寞旧地重游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岁月流离不解时候仍记总角幼琴幽幽人幽幽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漫草年头分飞后(欣赏《东风破》)在了解了琵琶曲《东风破》,欣赏了歌曲《东风破》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现在这首歌词更加言简意赅。
古今掺杂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集成的是古辞赋的一惊,而不是语言习惯。
也就是说。
中国风对赐福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怀古的意境和古文风情操。
2、中古文化的渗透比如中国风作品《苏三说》的词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将《苏三起解》的这段戏展开并描述了戏曲细节,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对真爱追求的执着,相互间是很有联系的,歌曲立意也在于此。
加上歌手陶喆本人的歌词技巧也很出色,内敛而不张扬,很自然地将花腔带出来,而不是刻意地用花腔去套歌曲。
《苏三说》这首歌曲,在以前叫R&B改唱,现在我们给他一个正名——中国风。
原因在于它和古文化的联系,词作者巧妙的古今联系,配上精彩绝伦的一段花腔,让整首歌曲富有立体感。
(欣赏《苏三说》、《青花瓷》、《兰亭序》)3、古旋律的融入(戏曲的加入)有些“中国风”流行歌曲,从中汲取了中国旋律的精髓。
另外,我们惊奇的发现戏曲中的长转音与现代R&B转音唱法可以很好地融合。
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错》,其中有经典的一句:花田里犯了错,请原谅我多情的打扰。
大家印象很深刻的是“请”字绕了十几个弯,一个字足足顶了很长时间。
《盖世英雄》一开始京剧净角念喊声“哇呀呀”和那段京剧净角浑厚的唱腔“霸气傲中原,王者扬烽烟,力拔山河天,宏威征凯旋”和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段奇妙的对比。
《在梅边》,则采用了昆曲元素,剧情和部分唱词旋律取自昆曲名段《牡丹亭》,“这厢是梦梅恋上的仙,那厢是丽娘为爱消香殒碎”,尤其是请了昆曲演员张军演唱其中的昆曲唱段,“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细腻的唱功和表演,使这个昆曲是很原汁原味的,而不是通俗歌手模仿的“昆曲”。
优美细致的昆曲和急速绕舌的歌词,营造出了古典与现代的碰撞,突显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追求一方宁静与纯美的心理,进而表现了昆曲艺术的精致、高雅、脱俗。
比如信乐团的《one night in Beijing》这首歌。
前面部分还是很正常的现代歌曲旋律,但到了高潮部分就选用了戏曲的腔调——“人说百花地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除此之外,古旋律还可以是中国民乐。
(欣赏《花田错》、《盖世英雄》、《在梅边》、《北京一夜》)4.现代性的编曲编曲体现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现代性,分为节奏和配器两个方面。
首先,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节奏上看,其流行的节奏,能够把古老的旋律变得更加现代。
现代节奏讲究低音,而中国音乐“戏曲、民乐”历来是没有“低音”这个概念的,就算节奏乐器也是高音的“滴滴嗒嗒”声。
现在加入了低音的节奏点,让歌曲显得更加富有张力和融合性。
新的节奏,新的低音点,算是中国流行歌曲的新包装吧。
5.中西乐器的配合中国音乐应该起源于中国乐器,一个娱乐性的说法是“有了好听的乐器,人的声音才能从说话变成歌唱”。
中国乐器种类繁多,单一乐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中国乐器都是一般作为主旋律运用,在旋律的编写上要花更多的时间,要请老师录制真乐器;中国乐器要用得精,要跟西方乐器融合在一起。
如吉他,钢琴,弦乐等,在中国风作品里面是不排斥的,但是不能成为主角。
如:羽泉的《辛弃疾》。
这首歌里大量尝试了西洋乐器和中国古典民乐结合编配,一些在流行音乐中极其罕见的乐器也天马行空地组合在一起。
摘选辛弃疾的词,用摇滚乐的方式来表现,整首歌显得更加气势磅礴,加上中国民族音乐的前奏,使整首歌显得很“中国”,另外间奏中的那一声宝剑出鞘也使得整首歌更有中国味道。
6.新唱法的加入陶喆演唱的《望春风》,歌曲演绎上用灵歌的形式表现,给“中国风”音乐带来了新思路。
而《月亮代表谁的心》在原歌曲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半的新旋律,成为一首新的原创作品,陶喆演唱时展现的是新唱法,当时对这样尝试的反应是震撼的。
这些旋律的处理方法在以前的流行歌曲中是很少见的,如今结合R&B转音,中国戏曲旋律又有了新的市场。
(四)“中国风”音乐的影响——“中国风”本身存在的文化谬误及其社会反应2008年央视春晚,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整场晚会的一大亮点.但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却指出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
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
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
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曾见过。
”当然,方文山虽然贯通古今诗词,但依旧属于非专业人事,出现这种错误应当“纯属正常”,毕竟歌词属于艺术创作,从某方面而言,创作不可能与生活甚至历史完全一致。
因此,在周杰伦的《龙战骑士》专辑中,方文山作词的《兰亭序》,内容与中国书法无任何关联,只是借中国书法名篇为歌曲增添“中国风”。
但吴克群拍摄《老子说》MV却使用孔子的画像;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不仅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现代媒介的发展,使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即使存在语言区别,流行音乐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即“可视音乐”(原称“电视音乐”简称MTV或MV,即MusicVideo)仍能达到“音乐无国界”的传播效果。
以镜头的组接配合电脑绘画、视觉特技等现代科技手段,加上服装道具等精心布局,将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直接转化为视觉符号。
为观众制造出切合音乐内容的情景世界,加速了受众对于流行歌曲本身的认知与接受。
“中国风”的文化韵味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传递给观众,不仅仅是华人,使用其他语言的受众也可能通过“中国风”音乐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人为的疏失却造成了受众对中国文化认识的谬误。
特别是年轻群体本身对“中国风”音乐抱持尊崇的态度,很可能因此以讹传讹,扩大了错误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传播,这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
周杰伦的新歌屡屡入选爱国歌曲、小学教材,甚至成为中学考题等等。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风”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谬误也令我们担忧其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对整个文化教育传播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风”音乐浪潮的双向效应,值得我们警惕。
三、课堂小结如今,随处都可以听见音乐。
的确,音乐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快乐的时候可以听音乐,悲伤的时候同样也可以。
可以说,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那么,对于这段“中国风音乐”的潮流,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风音乐”不是对中国元素的简单拼贴,它与符号无关,与时尚无关,却是与中国人的精神源流和现实苦乐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