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记忆并掌握有关世官制、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基础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归纳总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观点,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条件。
学习重点:先秦时期核心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
二、自主学习
先秦时期的政治
【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
③分封对象:,,。
④权力:对分封的土地和人口具有
⑤义务:、、。
⑥影响:①初期:利: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②
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宗法制】
①内容:宗法制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以关系的亲疏,等级森严,形成了;继承。
③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
【世官制】
先秦时期的经济
【农业】
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
②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和。
③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实行制。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确立了制
④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郑国主持
【手工业】
春秋时期,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
【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商周时官府垄断商业,
春秋时官府垄断被打破,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战国时出现了新兴商业城市。
城市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
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
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
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智谋相当重视。
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翟
-
法家
韩非子
三、讨论展示
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四、探究质疑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
服从大宗。
──《历史》必修1
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些制度?并指出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延伸拓展:与此同时,古希腊罗马却在实行一种与西周截然不同的奴隶制民主制度,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五、精讲点评
点评探究质疑答案
精讲提炼本课知识主干
构建思维导图
六、检测小结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导学案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B.王权与神权结合c.严格的等级差
别D.君主专制独裁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
“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制天命而用之”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A.“克已复礼”B.“民贵君轻”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