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理解并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熟知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原理。

4、梳理本章节知识,构建概念图。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1、梳理本章节知识,构建概念图。

2、理解呼吸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参与实验:呼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1)本实验的现象?本实验的结论?(2)进入人体的空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样的气体变化发生在人体哪些部位?二、明确目标请学生代表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明标复习活动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自主复习,时间5分钟。

对照课本填写《手册》知识点一。

2、同桌相互合作对照屏幕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3、释疑解惑:哪个结构不能识记,学生代表解释。

4、检查掌握情况:学生代表指图认图。

5、强调重点:呼吸道的作用。

肺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6、习题巩固。

活动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自主复习,时间5分钟。

对照课本填写《手册》知识点二。

2、同桌相互合作说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检查掌握情况:学生代表指图认图。

4、释疑解惑: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总结概括:肌缩胸扩氧气来。

5、模拟实验:膈肌引起的结构变化。

6、能力提升:发生在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7、总结: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实质。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五、当堂训练: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课标分析《人体的呼吸》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以人体的呼吸活动为主线来安排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外界环境的氧气是怎样吸入人体的,并与每个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细胞内产生是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呼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的呼吸过程,是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的。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被分列为10个一级主题。

“生物圈中的人”是其第5个主题。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圈中的人”要求指出: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同时这部分内容又贯穿了人体生命活动对生物圈环境的依存、适应和影响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

即三个中心问题: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为复习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形成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课后反思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掌握情况,这节课分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典例分析、达标测评等几个环节。

上完这堂课,总感觉以下几个问题明显没有解决:1、课堂上总觉得学生讲的不清楚,总想替他们补充;特别是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更是如此。

因此课堂上真正放手给学生自主展示交流的时间还是太少。

2、虽然课上布置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但是很多同学都是对着书本找答案,没有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环节,课堂上有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但是仍有些同学只是消极的参与,思维没有真正的进入讨论状态。

课堂上展示与交流的时候,有些同学没有养成很好的倾听习惯。

4、一节复习课,特别是面临结业考试前的复习课,课堂练习时间不够,练习量和难度没有达到要求,要尽量精讲精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于本章主要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如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频率,肺的位置、结构与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能够简单描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完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等。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发生在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呼吸的实质等难点问题不理解,掌握不牢固,因此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不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的观点,对呼吸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能构成概念之间的关联。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评测练习【典例1】引起肺炎的致病微生物到达患者发病部位的“旅程”是()。

A. 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B. 空气→鼻→喉→气管→支气管→肺C. 外界空气→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D. 外界空气→气管→支气管→鼻→喉→咽→肺【典例2】下列有关呼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B. 鼻粘膜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C.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D. 气管纤毛分泌的黏液,把黏住的尘粒、细菌等一起送到咽部形成痰【典例3】右图表示人体呼吸系统模型图,请据图回答:用手向下拉D时,表示膈肌_____,肺便扩张,此时肺内的气压____(高于或低于) 大气压,外界空气进入肺,这是____过程。

6.(1) 气体进入[7]时, [7]处于状态,气体由外界进出[7]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 实现的。

(2) [6]与[7]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_______的气体交换。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图中的_______之间。

(3)危重病人往往需要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葡萄糖和氧气对病人的意义是:氧与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________后,通过________作用,释放________,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二氧化碳从图中的场所产生.(5)图中[8]内的气体同[5]内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结果使血液由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血。

(6)写出氧气在进入人体后经过的途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效果分析本节课在设计时本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展示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问题答案,以便让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为重点知识的突破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总结,以体现探究思维,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图解,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呼吸》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以人体的呼吸活动为主线来安排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外界环境的氧气是怎样吸入人体的,并与每个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细胞内产生是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呼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的呼吸过程,是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的。

同时这部分内容又贯穿了人体生命活动对生物圈环境的依存、适应和影响的生物学观点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材的结构本章内容的编排,遵照气体进入人体的过程——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然后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对应两节,第一节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两部分,既介绍呼吸道保证气流的畅通,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之温暖、湿润、清洁。

同时,又指出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观点,又能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保护呼吸系统的卫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还能形成关注环境中空气质量的意识。

第二节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关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材先介绍了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接下来介绍膈肌的变化还与胸廓的容积变化有关。

学生对于到底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大,却不一定能说清楚。

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材首先结合“想一想,议一议”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要说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怎样发生的,首先要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

教材在这里用图文并茂结合的方式,通过呈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结合的结构,介绍了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肺泡中的氧怎样运输到全身各处?教材在本节并未解释,而是在旁边用思考题,引导学生先思考,为下一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单元中的学习难点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