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11
(二)涵化的分类
A、强制涵化: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 化强行灌输给另一文化的过程。
如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在征服地区改变他人政体 和生活方式,当地人开办学校,用有别于当地人的政 治文化观念实施教育,以更好地维系统治
B、非强制涵化:不以军事或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文 化间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2
(三)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同化(assimilation): 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主流 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支配 性文化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 整合: 指既保持了原有文化特征,又吸收异文化因素, 把两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
混合: 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状态
21
提出背景: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时刻提出来的。中国三 十年的现代化几乎是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一波的 全球化同步的。中国进入世界,世界也进入中国。中 国大陆的现代化使中国百年的“现代转向”展现了强 大的发展生机,同时也因现代化而产生种种新问题。 因而在中国崛起的强声中,不能不冷静地自问,中国 文化自觉的最终取向是什么,现代化、全球化中如何 实现中国文化自觉。
9
(二)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 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发 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子不教,父之过”、“天 堂在母亲的脚下” 家庭教育是个体参与社会化的准备方式与重要形式。 2、社区 3、学校
10
三、涵化
(一)涵化的定义
涵化(accultur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 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 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
分化: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保持原有文化要素
边缘化: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指的是既无意保持原有 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之间。
13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文化中断 文化适应
14
一、文化中断
文化中断(cultural discontinuities):是指文化期待和 角色需求学习的非连续性; 异质社会中的文化中断主要指文化间交流活动遇到障 碍或中止 提出者:奥格布(Ogbu)
用来解释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 的原因。
15
观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有的文化,与其他 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文化并不是落后或缺失,而是不 同 学业的失败并非对现实的消极反映,而是积极保护 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16
二、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adaptation)
人类学把文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看作是个人或群体更 好地与生存环境达成一致的目的之一 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经济变 迁等角度探讨人类群体在面对周围环境压力的文化适 应与文化中断的原因
25
推荐阅读书目
1吴燕和自我与集体:幼儿园里的中国儿童社会 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2) 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七、八、 九、十六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苏]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9 4[美]A马塞勒等主编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 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 务印书馆,1990 6 [ 美]玛格丽特· 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 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8
3、文化自觉,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而文化的封闭 性,必然导致文化的落后性。所以,中国发展,应当 积极借鉴国外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为我所用。在文 化观上,一味地盲目自大或一味地自我贬损都是不可 取的,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 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应当 各种文化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促共进,共同繁荣;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
3
(三)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预设
杨国枢的“个人现代化程度测量表”
宋维真等人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4
农业社会 结构
集体主义 家族主义
工业社会 结构
个人主义 制度主义
传统社会 化方式
依赖训练 顺同训练
现代社会化 方式
独立训练 尚异训练
传统性格 与行为
社会取向 权威性格
现代性格 与行为
个我取向 平权性格
二、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境适应过程 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之总称。 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的 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 连续而持久的自我与身心组成。
2
三、人格结构
提出者:林顿和卡迪纳 含义:在一种文化中,基本人格结构是基于社会成员 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生这些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 合类型
(二)自我与文化适应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存在很大差异
世界上多种文化中的多类自我表现,体现了文化多样 性意义下的不同层面。
17
(三)个体认同
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也是一种自我意识,
指将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其他精神体系 联系在一起,并内化于自身人格系统当中,获得某种 思想和行为上的同构。 与个体认同相对应的是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
第十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人性与人格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1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一、人性
人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整体性内涵,表现为 人类所特有的生物、心理、思维与行为特征。 人性会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模塑以及文化的 影响,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不同特点。
受到人格的制约,文化反过来又会塑造 人为和个性。
6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濡化 社会化 涵化
7
一、濡化
(一)濡化(enculturation)的定义
濡化: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 程。
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 濡化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濡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教化与学习 文化延续 族群自立 从群体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 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 之一
24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濡化与社会化两者的异同。 2何谓涵化?试说明不同的涵化表现。 3谈谈你对人性与人格的研究的理解。 4什么是文化中断的理论?以实例讨论文化中断的 现象及其应 对情形。 5描述一个“文化适应”的例子,同时加以个人的 分析。 6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目,谈谈对全球化和地方化 (本土化)的理解。 7 什么是文化自觉?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在全球化背 景下提倡文化自觉的意义。
指的是存在着将世界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类别
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或情感依赖成成分。
18
(四)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输出与文化适应
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同一性,而且是商品、钱、 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各种客体和主体在全 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流动; 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 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是对应于全球化的一个社会事 实,传统的复兴往往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同一性和地方变异性是并行发展 的,后者是以地方文化自治的名义对前者的回应。
上下排比
一元同质 结构紧固
平行关系
多元异质 结构松活
自抑训练
谦让训练 安分训练 惩罚训练 父母中心
自表训练
竞争训练 成就训练 奖励训练 儿童中心
外控态度
顺服自然 过去取向 冥想内修 依赖心态 偏好趋同 特殊主义 怀疑外人
内控态度
支配自然 未来取向 行动成就 独立心态 容忍歧异 普遍主义 信任外人
5
小结:文化与人格是相互作用的,文化
22
提倡文化自觉的意义:
1、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 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 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 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 位。 2、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历史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 世界立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 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 基本只需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二、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socialization)
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 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相整合的过程。
社会化和濡化的区别:
(1)濡化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 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
(2)社会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 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等衡量
19
(五)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
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 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
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的 观点。
20
“文化自觉”的涵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
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 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 我反省,自我创建。
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