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科目论述题考试题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11-9-30 18:02:42 点击: 6 【点击收藏湖北自考网】 自考论坛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 传统文化: 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 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 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它不局限于古代, 而是迄 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 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 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 是不能并存的, 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 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 或认为中国传统与 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 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 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 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 然, 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 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 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 文化传统 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 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 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 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 是历史的产物, 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 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 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 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 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 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 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 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 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
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 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 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 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四、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l)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 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 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 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 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
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 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 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 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追求统 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 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 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 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 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 那里藏着中 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 大文化世界。
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 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
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 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 寒冷湿润地带。
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
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
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 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 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 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 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 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 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 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
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
这命运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涵。
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五、试论述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试论述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l)正统文化的主导作用: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 化方向。
(2)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从逻辑上说,一开始 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合后,才 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
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 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3)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义: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 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 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
他们在为同一的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 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
荣誉感。
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4)特定地域文化的保存作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 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六、简论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简论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l)开垦土地。
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
与土地的开垦相伴,古代相当重视 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俚的“尽地力之教”, 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 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 提高了亩产量。
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时。
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 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想, 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 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 产增收的主张。
贾思船在《齐民要术》中更明确地说:“凡人家管田,须量己力。
”在中国 古代文献中,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特别多,广泛记载着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是 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2)兴修水利。
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
唐宋 时期, 正是由于大量兴建败塘水利工程, 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 最终在后中期以后, 南方成为经济中心。
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
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任、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
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
在太行 山以东的晋、冀、鲁。
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地带。
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 田时,也起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
那时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之一。
(3)开凿运河。
开凿运河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开凿利用运河 的历史非常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邓沟、鸿沟 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