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检测器比较
紫外吸收检测器常用氘灯作光源,氘灯则发射出紫外-可见区范围的连续波长,并安装一个光栅型单色器,其波长选择范围宽(190nm~800nm)。
它有两个流通池,一个参比池,一个测量池。光源发出的紫外光照射到流通池上,若两流通池都通过纯的均匀溶剂,则它们在紫外波长下几乎无吸收,光电管上接受到的辐射强度相等,即无信号输出。当组分进入测量池时,吸收一定的紫外光,使两光电管接受到的辐射强度不等,即有信号输出,输出信号大小与组分浓度有关。
对紫外吸收差的化合物如不含不饱和键的烃类等灵敏度很低。
流动相的选择受到一定限制,紫外吸收大的溶剂不能做流动相。每种溶剂都有截止波长,当小于该截止波长的紫外光通过溶剂时,溶剂的透光率降至10%以下,因此,流动相的截止波长不能大于紫外吸收检测器的工作波长。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PDA )
检测分为三个步骤:
(1)用惰性气体雾化洗脱液
(2)流动相在加热管(漂移管)中蒸发
(3)样品颗粒散射光后得到检测。
HPLC中常见检测器的基本特性
检测器
应用范围
最小检
测量(g)
对温度
敏感度
溶剂使
用情况
检测下限
/(g/ml)
线性范围
选择性
梯度
淋洗
主要特点
紫外-可见光
选择性
10-9
低
受限制
10-10
10-3~10-4/105
对流速、温度敏感、干扰比较多
电化学检测器之安培检测器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应用很广,检测具有氧化还原活性(能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适于与反相色谱匹配。
当被分离的电活性物质流经电极表面时,由于溶液与电极间有电势差,电活性物质就要得到或失去电子,被还原或氧化,因此,溶液和电极间发生电荷转移,形成电流,该电流符合法拉第定律,即电流大小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得到电泳谱图。
因为散射光强只与溶质颗粒大小和数量有关,而与溶质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无关,所以ELSD属通用型和质量型检测器。适合于无紫外吸收、无电活性和不发荧光的样品的检测。其灵敏度与载气流速、汽化室温度和激光光源强度等参数有关。与示差折光检测器相比,它的基线漂移不受温度影响,信噪比高,也可用于梯度洗脱。检测任何不挥发样品,提供精确的样品组份和几乎相同的响应因子,灵敏度高于RI、低波长紫外检测器和其他ELSD,不需要日常维护,可和HPLC、GPC和SFC连用。
1.流动相相不能含有不挥发组分(可使用有机酸碱替代)
荧光检测器(fluorescence detector)
原理:许多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生化物质,如有机胺、维生素、激素、酶等,被一定强度和波长的紫外光照射后,发射出较激发光波长要长的荧光。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量子效率和样品浓度成正比。有的有机化合物虽然本身不产生荧光,但可以与发荧光物质反应衍生化后检测。
1.灵敏度很低
2.不能用于梯度洗脱系统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vaporative light-scattering detector, ELSD)
ELSD是基于溶质的光散射性质的检测器。由雾化器、加热漂移管(溶剂蒸发室)、激光光源和光检测器(光电转换器)等部件构成。色谱柱流出液导入雾化器,被载气(压缩空气或氮气)雾化成微细液滴,液滴通过加热漂移管时,流动相中的溶剂被蒸发掉,只留下溶质,激光束照在溶质颗粒上产生光散射,光收集器收集散射光并通过光电倍增管转变成电信号。
电化学
10-10
104
有
困难
选择性高;易受流动相pH值和杂质的影响;稳定性较差
蒸发光
散射
10-9
无
可
可检测所有物质
示差折光
通用
10-6
敏感
无限制
104
无
不可
可检测所有物质;不适合微量分析;对温度变化敏感
备注:本资料为个人整理,如有错误,请以正确为准,特别提醒~!
只能适合于能产生荧光的物质(或通过衍生化能产生荧光的物质)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不如紫外检测器宽。
检测器
特点
原理
缺点
示差折光检测器(differential refractive Index detector,RID)
灵敏度高、噪声小、运行高度稳定、折射率范围宽、操作简单、方便。
此检测器是基于连续测定样品流路和参比流路之间折射率的变化来测定样品的含量。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物质的折射率不同就会产生折射。只要样品组分与流动相的折光指数不同,就可被检测,二者相差愈大,灵敏度愈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检测器的输出与溶质浓度成正比。
灵敏度比紫外检测器高,噪音低,线性范围宽,对流速和温度的波动不灵敏,适用于梯度洗脱及制备色谱。
检测器的接收是由一组光电二极管(数量由35~1024个不等)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光电二极管的排列(数字分辨)和狭缝宽度(光学分析)决定了检测器的全波长分析能力。还能获得色谱分离组分的三维光谱色谱图。
用光电二极管阵列同时接收来自流通池的全光谱透过光,因此在光路安排上与普通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有重要的区别,它让光线先通过样品流通池,然后由一系列分光技术,使所有波长的光在接收器同时被检测,其光学系统又称多色仪,其光学系统被称为“倒光学”系统。
结构
特点: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要比紫外检测法高2-3个数量级。而且所需样品量很小,特别适合于药物和生物化学样品的分析。
1.样品的选择性较强
2.其它与紫外检测器相似
几种检测器比较
检测器
特点
原理
缺点
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ultraviolet-visible detector,UV)
灵敏度较高,线性范围宽,噪声低,波长可选,对流动相的流速和温度变化不敏感,适用于梯度洗脱,对强吸收物质检测限可达10-9g/ml以下,检测后不破坏样品,可用于制备,并能与多种检测器串联使用。工作原理与结构同一般分光光度计相似,也就是装有流通池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特点与紫外检测器相同,同时可动态的在同一时间检测所有波长下的吸收。
1.与紫外可见家测起相
2..灵敏度和重现性低于紫外检测器。
示差折光检测器(differential refractometers, RI)
原理:基于样品组分的折射率与流动相溶剂折射率有差异,当组分洗脱出来时,会引起流动相折射率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样品组分的浓度成正比。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vaporativeLight-scatteringDetector , ELSD)
任何挥发性低于流动相的样品均能被检测。敏度高,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基线稳定,适合与梯度洗脱液相色谱联用。能检测不含发色团的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脂类、聚合物、未衍生脂肪酸和氨基酸、表面活性剂、药物(人参皂苷、黄芪甲苷),并在没有标准品和化合物结构参数未知的情况下检测未知化合物。
RI检测器根据其设计原理可分为反射型(根据Fresnel定律)、折射型(根据Snell定律)和干涉型三种类型。
示差折光检测法也称折射指数检测法。绝大多数物质的折射率与流动相都有差异,所以RI是一种通用的检测方法。虽然其灵敏度比其他检测方法相比要低1-3个数量级。对于那些无紫外吸收的有机物(如高分子化合物、糖类、脂肪烷烃)是比较适合的。在凝胶色谱中是必备检测器,在制备色谱中也经常使用。
有
可
对流速和温度变化敏感;池体积可制作得很小;对溶质的响应变化大;检测后不破坏样品,可用于制备
荧光
高选择性
10-12
低
受限制
10-12~10-11
103
有
可
选择性和灵敏度高;易受背景荧光、消光、温度、pH和溶剂的影响,适用于痕量分析
电导
选择性
10-9
敏感
受限制
10-8
103~104
有
不可
是离子性物质的通用检测器;受温度和流速影响;不能用于有机溶剂体系
1.对没有紫外/可见波长吸收的样品无法检测
2.流动相的选择受到流动相组分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影响,现有紫外可见检测器在常用的流动相下当波长低于210nm时检测效果较差;
3.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波长下的响应因子不相同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iode-array detector, DAD)
以光电二极管阵列(或CCD阵列,硅靶摄像管等)作为检测元件的UV-VIS检测器。它可构成多通道并行工作,同时检测由光栅分光,再入射到阵列式接受器上的全部波长的信号,然后,对二极管阵列快速扫描采集数据,得到的是时间、光强度和波长的三维谱图。与普通UV-VIS检测器不同的是,普通UV-VIS检测器是先用单色器分光,只让特定波长的光进入流动池。而二极管阵列UV-VIS检测器是先让所有波长的光都通过流动池,然后通过一系列分光技术,使所有波长的光在接受器上被检
不如紫外检测器敏度、对温度敏感、不能用于梯度洗脱测器宽。
电化学检测器(electrochemical detector,ED)之电导检测器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结构简单、操作成本低、线性范围宽(可达106)、死体积小、选择性检测器。是离子色谱中必备的检测器。
基于离子性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利用离子在电场中迁移导电进行检测,其电导率与离子的性质和浓度相关。当向电导池的两个电极施加电压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和离子的移动速率决定溶液的电阻大小,离子的迁移率或单位电场中离子的速率取决于离子的电荷及其大小、介质类型、溶液温度和离子浓度。离子的迁移速率取决于施加电压的大小。所施加的电压既可以是直流电压,也可以是正弦波或方波电压。当施加的有效电位确定后,即可测量出电路中的电流值,即能测出电导值。
荧光检测器(fluorescence detector,FD)
灵敏度极高,能达到10-12g/ml,有选择性,可检测能产生荧光的化合物。某些不发荧光的物质可通过化学衍生法生成荧光衍生物,适用于痕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