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一)古今异义词
余住西湖 古: 我 今: 剩余多余等义 今: 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 报偿等义 今: 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今: 判断动词是
余强饮三大白 古:指酒杯 余拿一小船 是日更定 古: 撑,划 古: 这
二)词类活用
客此: 名词作动词 居住
(三)一词多义
余拿一小船 一 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一只 全 数量词 这,指第三天 表判断
:
比较异同的具体方法是:①从课内的文段入手;②从已有的背景资料 入手;③从选文中共性的东西入手,先求同后寻异。在比较阅读中, 要注意两段文字的联系。思想内容相近的材料,要把握文章的主旨, 并能区别其细微的差别;同一作者的文章,要能知人论事,从选文的 有关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分析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异同。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4、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 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 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5、如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这句话?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 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 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 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1、解释加点的字。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没有,消失 )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迫近,靠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此时的)西湖中哪能再有这样的人? (2)声为寒威所慑。 译文: 洞箫声像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 3、《湖心亭看雪》写雪景的句子: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龙山雪》写雪景的句子: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 更约两小时 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比,更加,进步 强饮三大白而别 上下一白 酒杯 白色
解词释义,积累文言知识。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 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3、一芥(jiè): 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等到 5、及下船: 6、喃喃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 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 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 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方法导航:
写景散文类复习层次:
写了什么: 疏通文意 描写对象是什么 景物的典型特征 顺序:定点特写、移步换景等 语言:比喻、拟人等修辞、 生动传神的描摹 手法:正侧面结合、动静映衬等
方法导航(一): 写景散文类复习层次:
写了什么: 疏通文意 描写对象是什么 景物的典型特征 顺序:定点特写、移步换景等 语言:比喻、拟人等修辞、 生动传神的描摹 手法:正侧面结合、动静映衬等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张 岱
湖 心 亭 看 雪
复习导航(二):
文会背(精彩语段能默写) 词会解(文言现象要归纳 重点词语应熟记) 句会译(句子翻译应准确通顺) 文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容主旨要领悟)
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 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卷七)》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岕(jiè)等五都是当时的伶 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 白]苍白。 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欱]hē,通“喝”。
【创新考点】 1、给出与选文相关的材料,探究分析。 2、比较阅读,辨同求异。 3、为景点设计解说词,在门票上写景点介绍等。 复习方法: 学会总结 学会迁移 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
方法导航(四): 0
原则: 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方 法: 1、共性入手,注意联系,求同寻异。 2、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把握大意。 3、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4、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5、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
考点导航(三):
【写景类散文的常规考点】:
1、实词的翻译 (①古今异义、②通假字、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 ) 要求: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 。 2、句子的翻译 ( ①特殊句式;②主旨句;③抒情句;④含重要词语多的 句子。) 要求:准确、流畅、完整。 3、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等)
【甲文】《湖心亭看雪》
【乙】
《 龙雪山 》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 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 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 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 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 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言自语。
翻译重点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 2、(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 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体,白茫茫一片。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3、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人两三粒而已。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4、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相公 一样痴的人。 似相公者。
《龙山雪》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 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 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山峦都被雪覆盖 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 花的。 坐久了觉得有点冷冽,苍头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 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 岕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 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的站着。余下的人坐 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下了三天大雪,湖上人影、 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 鸟迹全无,寂静的什么声音 鸟声音都消失了。 也没有。
翻译句子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4、 [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 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 思想感情。
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 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 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雪景的苍凉 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 去的故国之思。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⑦领会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比较 分析; ⑧将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⑨比较两材料在内容、写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异同; ⑩比较阅读材料的情感倾向。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请认真研读景物描写的句子,说一说,作者采用怎样
的手法运用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美景的?表达了作者什么 思想感情?
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堤(一痕)亭(一点)舟(一芥) 运用白描手法 夸张 比喻 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