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科技及创新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企业科技及创新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最近组织县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多个镇街和企业,通过察看生产现场、座谈分析,对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及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一、基本工作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及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招才引智行动,全市中小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初具雏形,促进了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1、提升人才及科技创新战略意识。
近年来,我们通过凝聚整合各方面力量,出台保障和激励人才创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释放发挥了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
企业人才及科技创新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内部政策机制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xx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实施“人才强企、科技兴企”战略,引高才育良才用好才,集聚创新驱动发展力量,目前公司研发团队xxx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高级工程师xxx人,大学本科及专业技术人员xxx人,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研究的科研人员近百人。
该公司制定了详细的企业内部奖惩政策,开展项目提案,对企业管理、设备技改、新产品创新、节能降耗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员,均按照实际产生价值进行物质奖励,调动企业员工创新积极性。
2、以人才为支持占领科技高点。
围绕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国内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精密铸造、工程机械车桥、酒精机械设备、特种焊丝、纤维素醚类产品、玻纤格栅、无纺材料、腐植酸肥料等的生产基地。
xx肥业一直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组建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4个县级科研平台;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申报专利80余项,获授权专利31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4个;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9项、企业标准14项。
公司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活性腐植酸缓释肥生产基地。
3、企业转型升级有长足发展。
随着企业创新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通过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一些企业实现了技术新跨越和企业升级换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xxx公司经过多年技术创新,坚持高强特种焊丝开发,逐步减少低端产品产量,实现了销售与利润的同步增长。
目前公司特种焊丝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一,省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
xx饲料公司利用微生物技术自主研发的蛋小鸡开口饲料“610”,开创了蛋鸡饲料行业新品类,产品畅销全国;新研发推出断奶仔猪料“热锅奶”,解决了仔猪断奶后掉膘的行业难题,仔猪逆势增重,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前景十分良好。
目前,我县中小企业省“制造业单项冠军”xx家,省“隐形冠军”xx家,省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优胜企业xx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xx家,“双软”认证企业xx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xx家,中小企业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企业)xx 家。
4、政产学研合作有了明显成果。
着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积极引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目前我县90%以上的规模企业已与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合作院所xx多家,达成合作项目200余项。
xxx肥业有限公司是同时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肥料重点实验室”、“省院士工作站”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坚持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在做单一肥料基础上,生产高端复合肥,“硫酸钾微生物菌肥”、“土壤调节剂”等高端产品可有效防止土质板结,促进土地流转,由原来的“肥养庄稼”向“肥养地”转变。
高精尖产品黄腐酸钾肥生产车间进入了试生产阶段。
目前该企业是全国第二家可生产黄腐酸钾肥的企业,生产水平达全国同行业前列,5、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县围绕企业“种子期-初创期-高成长期”的不同需求,不断完善提升高新区、新兴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智创园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引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取得初步成效。
新兴产业园科技孵化器与xx科技企业孵化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民营孵化器运作模式进行托管。
围绕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新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建成纳米材料公共实验室,引进“白炭黑纳米化及改性”、“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纳米超硬材料”等xx个孵化项目,先后被认定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双创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
目前全县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xx家,国家级“众创空间”xx家,国家级“星创天地”xx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企业主体意识不强。
企业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近年来,虽然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求、与高质量发展还相距甚远。
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关系用人、亲情用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家庭式的管理方式还比较严重;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滞后、动作迟缓,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战略性目光,趋利思想严重;片面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多,满足现状的多,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存在着“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引进;重市场营销、轻科研开发;重资历老生、轻年青后生”的现象。
2、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理想。
调查发现,企业创新机制不够灵活,主动有效的借助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还不突出。
同时虽然许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但真正围绕企业技术规划发展进行长期科技项目研发的并不多。
企业与大专院校对接多,真正落实少,大专院校现有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潜在的真实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3、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作为县级城市,特别是中小企业地理位置、规模实力的“短板”明显,在人才引进、评价发现、激励保障等方面与先进地区、与大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人才引进以“零星引进”为主,技术团队引进较少,团队、技术、资本不能有效结合,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还比较紧缺。
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管理来肥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少之又少,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
4、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
虽然近年来我市中小企业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但自主知识产权仍比较缺乏。
涉及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拥有自主创新核心发明技术的比例很小。
同时企业在利用专利信息分析行业发展、利用失效专利信息等方面开展的工作仍不到位。
5、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调查发现,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投入、创新风险等问题,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积极性不够高,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追求短期效益,满足于短平快,对于技术储备和内部挖潜重视程度不高。
通过座谈交流,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行业发展的把握能力有待加强,对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等不清晰、不明确,对新型的商业模式了解不多。
有的企业延续了以往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适当引进现代化的先进企业文化,导致引才的环境不够优化。
三、下一步工作的应对措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中小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传统经济型向智能经济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实现中小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1、企业的主体作用要重视。
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是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体。
抓人才、搞创新,首先要突出企业这个主体。
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胸怀、格局、眼光和智慧。
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企业家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名校培训、名企考察等方式,开拓视野、提升境界,打造一支精通现代经营管理、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引领企业转型发展的企业家队伍。
开展有针对性的招才引智活动,引导我市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交流,促进校企“联姻”和项目对接,多渠道引进有实力的人才和成熟的科技创新项目。
要引导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帮助企业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载体,以“科技造血”加快“产业换血”。
要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让企业真正依靠人才、科技创新拓展发展空间,进而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发展。
2、政府的引导作用要发挥。
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科技工作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让中小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各部门单位更富激情活力。
对中央、省、市出台的人才和科技工作的政策要主动地想、主动地问、主动地做,帮着企业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同时,要建强载体平台。
高新区、新兴产业园区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围绕企业“种子期―初创期―高成长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精准化技术支持和配套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孵化平台发挥最大效能。
要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建强自身技术创新平台,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载体,构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3、机制的保障作用需完善。
抓好人才及科技创新工作,“一把手”责任重大。
各单位“一把手”必须靠前指挥,像抓项目建设一样抓科技创新,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亲自研究谋划、亲自督办落实。
市委组织部要抓好考核督查,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把力量进一步集中到“排兵布阵”、统筹协调上来;各单位要强化敢当意识,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既要主动抓好各自领域和系统的工作,也要搞好协调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