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2015年9月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措施与成效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8337”发展思路,实施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技进步条例(以下简称“两法一条例”),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成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进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优化政策环境。
研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内政发〔2014〕79号)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内政办发〔2014〕73号),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顶层设计和重点部署。
同时,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区”工程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完善措施,推进创新型内蒙古建设。
(二)大力实施“两法一条例”,健全法制环境。
主动适应新形势,配合自治区人大修订了《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宣传科技知识和“两法一条例”。
积极配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完善措施,健全科技创新工作机制。
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2014年执法办案量居全国第13位。
加强科普宣传,自治区本级人均科普经费从“十一五”初期的0.5元增至2015年的1.35元;投资8.15亿元,新建了内蒙古科技馆。
各盟市也提高了科普经费支出比例,新建科技馆4个、在建2个。
(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环境。
9月15日,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报自治区党委审定。
这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必将全面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工作。
同时,研究通过了《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将以政府名义印发执行。
自治区从2013年开始启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支持重点明确为技术攻关、成果推广、平台建设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
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及民生、生态领域,组建了38家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重大专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如伊利乳业技术研究院在欧洲设立分支机构,研发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东源科技与航天系统研究院、清华大学联合成立高分子研究院,打造可降解塑料产业集群;各盟市与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合作,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二是创新科技投入方式。
设立总规模4.8亿元的内蒙古协同创新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2014年以来,启动了科技计划、资源配置等方面改革,研究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大型科研仪器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等重点任务,建成了“内蒙古科技创新综合信息系统”。
(四)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各级政府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014年度自治区本级年度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达到9.74亿元,较2011年增长121.36%。
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
2014年全社会R&D 经费支出达到122.13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1.9倍。
有7家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融资,6家在审,35家签订挂牌辅导协议。
启动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服务。
“十二五”以来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780项,获得经费支持13.8亿元。
(五)不断强化人才开发,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工程,深化拓展“草原英才”工程,启动“十大百人计划”。
培养、支持创新团队175个、“草原英才”712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7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2个,柔性引进院士67名。
“十二五”以来,全区高校累计承担课题2.7万多项,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内蒙古大学新增部级重点科研平台5个、自治区重点科研平台21个,博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由“十一五”末的37%提高到61%。
(六)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科学部署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2013年以来,我们紧扣“8337”发展思路,确定9个重点领域,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与设计,已完成稀土、有色金属、现代煤化工、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5项,凝练了一批重点攻关项目,取得显著效果。
如:奶牛性控技术逐步成熟;布鲁氏菌病疫苗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大规模空气储能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稀土合金材料相关技术实现升级。
(七)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平台载体创新能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新增2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分别发展到2个和4个,总计形成20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一半以上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提升。
基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7300人。
在通辽、巴彦淖尔分别建成了东、西部常设技术市场。
(八)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组建稀土、马铃薯、农牧机械制造等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立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方向明确的科技项目机制。
自2012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87.6%的经费投入到企业,带动企业投入36亿元。
促成包钢集团与中科院全面合作,设立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
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培育14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4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获奖项目中,42.5%的奖项由企业获得。
(九)深入实施成果转化工程,推进实用技术转移转化。
着眼于产业技术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将成果推广、专利转化确定为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实施了一批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项目。
如稀土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离子型稀土资源综合回收率由不到50%提高到75%左右;稀土永磁体高端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35%;高端LED发光材料实现了国产化,国内市场占有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汽车尾气催化剂由国标IV提高到国标V,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零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据国家科技统计监测,2014年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20位,较“十一五”上升了一位。
但在国家科技统计监测的33项指标中,我区排名在20位之后的指标有15项,其中6项指标排在第29~31位,区域创新能力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到位,鼓励创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不科学,科技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科技活动的市场导向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力的问题。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鼓励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开放合作程度不够,吸引外部科技资源的政策环境不健全。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
高层次研发平台匮乏,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与能力。
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 活动的企业仅占6.1%。
四是科技投入仍然偏低的问题。
我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14年全区R&D投入占GDP比重为0.69%,远低于2.09%的全国平均水平。
自治区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年度支出的比例约为0.85%,全国平均为2.24%,在全国居于第28位。
一些盟市财政科技经费难以保障,大部分旗县财政未设科技专项经费,或没有真正用于科技项目。
基层科技工作困难较多,独立设置科技局的旗县(区市)不足40个。
立足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全局角度和全球视野探索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推进我区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在谋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我们针对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的现实,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使创新活动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力争到2020年,使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围绕建设“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创新能力,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6号)精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特别是改革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对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个创新环节。
组织开展科技需求调研和产业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解决科技项目实用性和先进性问题。
建立科技计划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评议制度,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项目管理流程,逐步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
建立与国家对接的科技管理平台,统筹各类科技资源。
通过财政资金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创新主体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着企业转、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的创新机制。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自治区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重大专项承担企业的科技投入监测与考核机制。
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自治区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和支持企业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切实落实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创投企业抵扣政策等措施。
到2020年,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总量的比例稳定在85%以上。
三是健全人才开发机制。
扎实推进“人才强区”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并用好人才,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
强化人才培养,科学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围绕自治区重大需求,面向全国引进院士、首席专家等高层次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