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学------视功能检查第一节眼屈光学发展简史屈光(Refraction):即屈折、折射。
眼屈光学即是从光学的角度来研究眼的光学构造;在正常和病理情况下的成像原理以及屈光成像异常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眼屈光学的发展与光学密不可分。
调查表明:在我国有超过50%的青少年患有近视,我国已成为近视大国,这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其他类型的屈光和双眼视异常问题也需通过眼屈光学来探究原理,并寻求解决方案,因此眼屈光学对人类的视觉质量以及公众视觉保健有重要意义。
1、开普勒(Kaple):德国天文学家,1611年提出人眼的屈光系统是一个高倍凸透镜,认为外物与视网膜上的像呈倒像关系,曾一度引起世人哗然。
是第一位用光学仪器来解释视觉原理的人。
2、谢纳(Schiener),德国人,是眼屈光学最早的启蒙人。
1)1619 年,他用牛眼做实验,观察到在视网膜上出现了外界物体的倒像,应证了开普勒的假设,成为静态研究屈光的开始。
2)谢纳的针孔实验,证明了人眼只有既可看远又可看近的调节装置,这是动态屈光研究的开始:说明人眼具有既可以看清楚远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物体的眼屈光系统的调节装置。
其后林德纳等于 1927 年根据上述原理设计了针动检影法。
这种方法需要被试者主观判断视标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清晰度,故称为自觉检影法。
目前称为电脑验光的自动验光仪,有的仍采用谢纳试验的设计原理,用来放松调节。
3、托马斯•扬( 1773~1829),英国的物理学家和内科医师。
1)前述谢纳实验只证明了人眼有能够看远和看近的调节装置,但这种功能产生在眼的哪—部分还未确定。
托马斯•扬用实验证明人眼不是用改变眼轴长短的办法进行屈光度的调节并排除了改变角膜弯曲度调节屈光度的可能性。
2)他曾提出颜色视觉的理论,后经黑姆霍耳茨的努力,创立了现在通称的扬-黑氏色觉学说。
即在视网膜上只有 3 种光的感受器。
它受红、绿、蓝 3 种色光的刺激而感光。
3)他还于 1793 年用谢纳的针孔实验法为自己检查屈光不正,其结果有-1.68D 的反例近视散光。
这是人眼散光的最早记载4、黑姆霍耳茨,德国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当时科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是眼生理光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医学的知名人物。
1)他的检眼镜的设计成功使眼科医师第一次能够直接看到人眼视网膜和视神经乳头的真实变化,世界著名眼科学权威一致认为应把黑姆霍耳茨于 1850 年发明检眼镜的日子做为现代眼科学的开始。
2)黑氏于 1960 年否定了瞳孔对调节的作用,并初步证明调节功能是由晶状体表面弯曲度的改变所实现。
这为人眼动态屈光的研究又向前推进—步。
5、古耳斯特兰德,瑞典人。
由于他把透镜的衍射应用于眼,于 191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在黑氏色基础上不断充实,完成了简略眼、精密模型眼的制作,并设计了很多精密的光学仪器.为光学仪器应用于临床作出了贡献,其中最突出的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裂隙灯和显微镜,以及大型检眼镜。
6、唐德,荷兰人。
眼屈光不正的奠基人。
唐德于 1856 年发表了选用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的文章,接着又于 1860 年发表了《屈光不正与其结果》和《散光与柱镜》,最后于 l864 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眼的调节与屈光不正》。
他的这些著作为眼的屈光性视觉障碍及其矫正方法奠定了基础。
被推祟为眼屈光不正史上的代表人物。
杰克逊继唐德之后发表了很多有关眼屈光不正和论述近视眼的文章。
于 1885 ~1895 年发表了关于检影镜的原理及应用。
他的名字与我们常用的交叉柱镜联在一起,它是由斯托克斯于 1849 年所设计,后由杰克逊首先采用并使之推广。
我国屈光学发展对我国眼屈光学作出较大贡献的则应首推毕华德教授,著有《眼屈光学及其测定法》《中国眼镜史》等。
1936 年刘以祥所著大学丛书《近代眼科学》中,对眼屈光及调节作了较系统的叙述。
孙桂毓的《眼的屈光学概述》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眼屈光学专著。
1982 年,中华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成立。
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举办眼屈光学学习班,并出版了《眼屈光学专辑》。
20 世纪 60 年代缪天荣设计了视标增率均匀并可用于统计的《标准对数视力表》,并以该表中的 5 项标准成为我国视力表设计的国家标准。
胡诞宁应用眼遗传学研究得出,中国人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低度近视为多因子遗传,遗传和环境对眼屈光的影响约各占 50 %,他还对阿托品防治近视眼作了较系统的观察。
此外,徐宝萃对眼屈光的客观检查和立体视觉的研究,王永龄对推广带状光检影法,汪芳润测定了学龄前儿童眼屈光的生理值,颜少明和刘蔼年设计了 ( 立体视觉检查固 ) 和《双眼影像不等检查图》,杨沛霖设计了动态模型眼,计尚年在检影工作中发现了 S 图像并出版了《检影研究及其应用》,对在检影中寻求中和点作了精辟描述,等等。
他们都为我国眼屈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眼是光的感受器官.它的发生和进化与光的存在不能分开,尤其太阳光与人眼的关系。
人类视觉中最为突出的双眼视觉、立体视觉和视觉心理学等高级视觉功能是动物视功能进化的顶峰,它也是人类在所处的环境中长期劳动、长期适应和不断演化的结果。
第二节基础概念视觉功能包括:视力、视野、色觉、形觉、暗适应、对比敏感度等。
视觉分辨能力可分为:光辨能力、空间辨别能力、时间辨别能一.视力:视力即视锐度,主要反映黄斑的视功能。
视力计算公式:V=0.00145d/h视力为一分视角辨别能力V: 视力d: 检查距离h: 视标高度例:顾客的的检查距离为5m,所能看到的最佳视标高度为7.25mm,求其视力?V=0.00145×5/0.00725=0.00725/0.00725=1.0答:视力为1.0矫正视力在0.8至0.3为弱视0.2至0.05为低视力0.05以下为盲二.视野:检测眼注视固定目标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正常视野:上方56度下方74度鼻侧65度颞侧91度黄斑为中央视力,视盘为生理盲点三.视轴:眼外注视点通过角膜表面中央部与黄斑的连线。
四.固定轴:眼外注视点与回旋点的连线。
五.对比敏感度:反映空间、明暗对比的二维频率形觉功能六.暗适应:眼对光敏感度逐渐增加并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暗适应障碍:夜盲症七.色觉:光波刺激视网膜锥体细胞所引起的颜色分辨能力。
正常人能辨别各种颜色,凡不能准确辨别各种颜色者为色觉障碍。
色觉障碍包括:1.色盲:红色盲、蓝色盲、绿色盲、全色盲。
2.色弱八.双眼视: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于双眼的视觉信号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
双眼视觉的三个等级:1. 双眼同时知觉2. 双眼融像及融像范围3. 立体视觉双眼视的前提条件:1.健康的视网膜感光系统2.健全的眼肌定位系统3.完整的视中枢神经系统双眼单视双眼视野视界圆 Panum氏空间九.立体视觉:指感知物体立体形状及不同物体相互远近关系的能力。
立体视觉以双眼的生理性复视的存在,即双眼单视为其生理基础。
十.老花:人在到达一定年龄时,由于晶状体硬化以及睫状体老化所造成眼睛丧失看近距离时所具有的调节功能,称为老花。
十一.弱视1.单纯性弱视: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主要由功能性因素引起的远视力低与0.9,且不能矫正者,例为弱视。
2.器质性弱视:除单纯性弱视以外都称为器质性弱视。
3.成因:弱视眼是由于视觉发育絮乱,而造成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眼,而且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觉。
包括:形觉剥夺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眼睑下垂会引起形觉剥夺性弱视,眼睑闭合不全不会引起弱视。
)十二.斜视眼球有偏斜的趋势,两眼的视线不能集中注视一物,称为斜视。
斜视分为显斜视与隐斜视。
成因:1.先天性遗传2.双眼的眼肌肌力不平衡3.视神经支配异常4.肌肉与眼球发育异常5.眼屈光不正异常十三.低视力顾客双眼的视觉功能减退达到一定程度(视觉功能减退泛指中心远视力和近视力低下,周边视野缩小或中心视野暗点,对比敏感度下降以及色觉、光觉、眼球运动或双眼单视异常等),且不能用手术、药物或常规的屈光矫正方法提高视力,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者,例为低视力。
第二节眼的屈光一.人眼屈光系统的组成及结构1、眼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2角膜占眼总屈光度的70%-75%,它的原因是角膜前后折射率相差太大。
3、人眼看清事物必须做到:1.眼屈光系统完全透明2.平行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3.视路完整、功能健全。
二.屈光不正1.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2.近视:静态屈光下,平行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前。
近视眼的临床症状:远视力低下、视疲劳、外斜视、眼低不同程度变化。
3.远视:静态屈光下,平行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后。
远视眼的临床症状:看远不清晰、看近更不清晰、头晕、内斜视。
4.散光:眼屈光系统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度不同,以至于不能使光线聚焦成一个点。
散光包括:单纯性近视散光 D单纯性远视散光 B复合性近视散光 E复合性远视散光 A混合性散光 C三.视近三联运动:1. 视近三联运动包括:调节、集合、缩瞳。
(这三个眼部运动同时产生,并相互影响)2.调节:人眼为看清近距离物体而使晶状体突起从而增加屈光度的过程称为调节。
眼调节时,参加调节的组织主要是睫状肌、晶状体、悬韧带。
(m)例:如果要在25cm的距离看书,眼睛需要用多少调节力?25 cm=0.25m1/0.25=+4D答:需要用+4.00D的调节力A. 调节近点(NPA):在用最大调节时,所能看到最近的一个点。
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
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某一点。
B. 调节远点(FPA):在静态屈光下,所能看到最远的一个点。
C. 调节幅度(AMP):AMP=1 / NPA—1 / FPA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平均调节幅度=18.5-0.3×年龄最大调节幅度=25-0.4×年龄3.集合:人眼在注视近距离物体时,双眼向内转动使双眼视轴会聚一点的过程。
集合广度=10×PD /(NPC+1.3)例:集合近点为20cm,PD为60mm,求集合广度?集合广度=10×PD /(NPC+1.3)=10×60/(25+1.3)=28△4.缩瞳:瞳孔缩小第三节屈光检查验光的光学目的是通过矫正镜片使视网膜与无限远处物体产生共扼。
一.客观验光1.检影首先给被检者戴上+1.50的镜片,检影镜与被检眼保持67cm检影距离,移动光带,如果映光顺动就加正镜片,映光逆动加负镜片.映光不动呈橘红色正圆状则为正视眼。
高度屈光不正光带特点:宽暗慢.;低度屈光不正光带特点:窄亮快(m)例:已知最后加置中和映光的镜片为+3.50+0.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