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区城市排水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报告一、西区概况:西区(一期)由衢江沿江平原和丘陵组成,平原海拔一般在60~65米之间,最低海拔为59米,丘陵海拔在70~85米之间,最高处海拔89.36米。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衢江水位标高:1955年6月20日65.76米;1967年6月20日65.28米;1998年7月24日65.09米;2011年6月16日64.11米。
衢江警戒水位为61.19米,危急水位为63.69米。
报告中将提到“九华山路地块”。
九华山路地块指: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以东地块及紧邻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西侧的地块。
二、综述为更好的解决西区排水问题,尽量减少降低暴雨天气下内涝带来的影响,结合6月份暴雨天气造成的影响,现就西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分雨水系统、污水系统两部分进行简要现状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然后根据现状各点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系统的对策,包括建设时序、雨水排涝泵站建设的可行性、日常管理、应急措施等。
三、雨水系统(一)具体已建和规划待建雨水管网(含雨水排水口)见图。
黑色管网为已建,蓝色为规划管网;雨水排水口除A、C、J(暗红色的标注)其余已建成。
(二)6月16日,暴雨时西区范围内积水处(照片)、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1、“积水点A”:仙霞路江源路路口仙霞路特种设备门口江源路冠发君悦北门口九华山路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亭川老小区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在“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下西区存在的排水问题:目前西区规划(含已实施)的雨水管网以“石梁溪、衢江的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为城市耐淹水位”为标准,西区绝大部分地区(除九华山路地块)自然地势标高高于“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因此在遇到五十年一遇洪水时九华山路地块将排水不畅(主要为排水口N不畅),产生内涝,需设置强排泵站排除积水。
6月16日上午,因为排水口N处洪水位到达64.11米(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已高于排水口N处管子标高,并高于部分九华山路道路标高(九华山路道路标高约63.965~66.366米),所以造成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和联通门口处道路积水(两处道路标高都低于64.11米)。
因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还未考虑由于排水速度低造成的因素)。
如果到达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从花园岗路(仙霞路以东)、九华山路(园花岗路~衢州一中门口)及仙霞路部分路段(仙霞路标高约65.0~65.5米),道路及周边地区(如亭川小区)到将被淹没。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建议尽快按《衢州市西区(一期)排水专项规划》(修编)中的雨水管优化方案实施。
尽快建设2号雨水强排泵站,以排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产生内涝的问题”。
远期适时断开在盈川东路与九华北大道交叉口南侧向九华北大道方向的雨水管;建设优化方案图中所示红色的雨水压力管道(C点处直接经过在建五星级酒店与规划国土局之间,后沿市政公园排入石梁溪的可能性;B点尽量向上游延伸,靠近月亮湾公园);该两项措施为减少上游地块来水对九华山路地块的影响,进而减少强排雨水泵站需强排的量,直接将上游地块雨水排入衢江;1号雨水强排泵站视情况确定是否建设。
2、“积水点B” :九华山路上游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下雨上游万田乡来水量大,现状将上游来水接入九华山路雨水收集井(雨水口)中,经连接管D200,接入主干雨水管。
连接管的管径过小,使上游来水从收集井(雨水口)处冒出路面,沿路往盈川东路方向流造成路面水多。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建议从上游来水排渠末端至九华山路西侧机非隔离带中的雨水主干管,埋设一根雨水管,直接将上游来水引入主干管。
根据上游来水量计算应敷设的雨水管管径及接入主干管的位置。
初步估计新敷设雨水管管径需D600及以上,管道先沿九华山路西侧路边绿化带(将来路建成为人行道)敷设,然后开挖横穿非机动车道,接入主干管位置应也应在D600,甚至D800处。
盈川路紫薇北路路口东侧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盈川2号路上游来水量大,在月亮湾公园、亭川路等处形成瓶颈,来不及泄洪。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①近期在仙霞北路建设予以考虑该问题,尽可能扩大该路的汇水面积。
②根本的要结合“积水点A”,远期按修编的排水专项规划建设压力雨水管,B点尽可能往上游延伸并结合2010年的亭川东路排水管线改造工程调整方案。
③或者沿高速新铺设大口径排水管,截流上游来水排至庙源溪,该方案可顺带一起解决“积水点B”的问题。
④清理雨水收集井杂物,周边地块建设时汇水面积及方向尽可能向下游排。
海关北面 海关西侧地块海关处,加油站东上游来水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该地块周边,规划排水管网未形成,只建有花园岗路排水管,规划经由古田路、双岭路雨水管网均未建成,无法经此将雨水排入石梁溪;海关处路面又较低,雨水在此漫过路面,经海关西、南侧现场农地、排沟排入石梁溪,这样道路标高,及沟排水速度都影响积水;另该处北侧地块,上游汇水面积未按规划疏导,现状汇水面大,上游来水量大,在加油站东侧汇入。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近期:经工地,由图示绿粗线所示将雨水排入石梁溪。
需要尽量增大路面向工地的流量,如果这样还不能达到消除路面积水,则需将工地内的小水塘与小排沟相连,并疏浚小排沟;及打开花园岗大道向工地地块的雨水留头,并接至地块内低处,利用路下雨水管泄流,而非待积水漫过路面从围墙处流入工地。
远期:尽快建设古田路、与双岭路,由此两条路排除该处积水;并调整该处花园岗路北侧地块排水规划,增加石溪路雨水排入石梁溪排水口,以减少上游来水量,减少汇水面积。
5、其它积水点对于西区的影响为暂时或影响较小,请参照图纸及其中的说明。
四、污水系统(一)存在问题地段:白云南大道(芹江路路口至白云大桥)1、原因:①污水管网系统未建成,断头,只有临时排沟;并且管道有堵塞严重。
②芹江路沿线,雨水进入污水管较严重。
2、解决方案:①疏通堵塞。
②建成污水管网系统,关键为E地块。
③根据初步排查,沫霞人家污水量较大,需进一步核查雨污是否接错及化粪池的雨水密封性;新湖污水管在芹江路边的井盖问题及密封。
(二)存在问题地段:白云中大道(九龙路~三江路)1、原因:九龙南路污水管未建2、造成问题:白云中大道(九龙路~三江路)排污倒流,前末端高差0.841米,只能在九龙路口处污水井满上来超0.841米后,靠压差才能将污水排入三江路。
3、建议:在该管段尽量少的接入污水。
(三)其它问题请参照图纸及其中的说明。
五、总体建议、对策与管理根据前面对排水系统的分析,结合西区(一期)实际情况,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根据现状完善《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并会议讨论确定、执行,合理确定建设时序。
1、疏通海关门口现状排水通道,而后抓紧建设古田路道路排水系统,双岭路涉及拆迁随后跟进。
2、着手开展2#雨水泵站建设,以解决九华山路地块内涝问题。
①建设2#雨水泵站的必要性:如遇“五十年一遇洪水”将造成整个九华山路地块内涝(含亭川小区);即使未遇“五十年一遇洪水”根据现有资料每年梅雨暴雨季节也将造成九华山路局部地段积水。
②建设2#雨水泵站的可行性:排水口N已建成,需要在排水口N(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东南角,学院路与学仕路交叉口)处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上都可行。
建设场地选址在排水口N处的绿化公园内。
③建设2#雨水泵站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前期审批上存在问题,主要为建设用地问题,该选址位置用地已批。
3、根据《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建设压力雨水管,或建设经论证通过的环城北路大口径雨水管至庙源溪。
4、其它建设按照通过的《排水专项规划(修编)》有序推进。
(二)关于设计规划采用的数据问题:《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及具体工程项目设计中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与2008年省里发布的暴雨强度公式之间的关系,是否提高规划设计标准。
(三)远期的对策思路与管理1、提高排水标准,完善排水系统。
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宜适度超前,但也不能过度超前。
有人认为城市排水系统应该一步到位,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城市建设资金不够,另一方面排污管径过大,长期达不到流量,流速较慢,容易造成沉淀,运行维护的问题也很多。
另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完成运行有效的排水系统。
2、加强建设质量管理,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重视规划的指导重要性,按规划实施。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应严把质量关,确保按图施工,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与数量。
做好相关工程资料的归档工作,做到有据可查。
适时考虑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管网等基础设施GIS系统。
3、加强、合理安排日常的养护管理。
重点做好下水管网、雨水井、盖板沟等清淤疏浚养护工作。
在雨季前,做到仔细筛查,特别是低洼等重点地段,做到防患未然,才能保证雨季管道畅通。
4、更新观念,借鉴学习。
传统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修建排水管网系统,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市政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
我们借鉴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荷兰鹿特丹案例,转变观念,拓宽了我们城市水循环系统思路。
做到既美化城市又能蓄水防涝、循环利用,实现中水回用、生态水循环。
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很大。
鹿特丹开创了“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
平时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
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
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入大水池。
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
我们不用照搬荷兰鹿特丹市模式,但应结合衢州实际,吸取蓄水防涝理念,可以学校操场、公园广场、停车场、绿地等建的低于周边道路和工作生活场所,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既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和工作生活,又可以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
5、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等,增加透水面积。
在城市建设中,并非所有地面都需硬化,除了按规划留有相应的绿化空间,在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增加透水面积,选用生态透水硬化方案,如:人行道采用有孔面砖或透水砖,混合土基层、道路沥青采用透水粗沥青、新型利于排水的路面结构等新工艺措施。
当城市地面各小环境改善后,将会有效吸纳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
6、未雨绸缪,做好内涝应急准备。
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制定各部门联动的相关应急措施(并结合其它情况如:暴雪等的城市应急),以确保主干道交通、居民出行等工作生活少受影响。
建立城市应急储备(人、财、物),特别是物,如机械设备、物资的落实,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