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及防治对策探讨摘要: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城市受暴雨内涝带来的城市危害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和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
气候的变化,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地面硬化持续扩大,雨水管渠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低影响开发从源头减小雨水径流量,提高排水管渠设计标准,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强排水系统维护和管理等措施减少城市内涝灾害。
关键词:城市内涝防治对策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aterlogging disaster prone, urban rainstorm waterlogging brings harm to the city more and more, the impact scope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and various industries. Climate change, the fast urban development lead to hardening of the ground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rainwater drainage pipe construction of low standard, facilities is not perfect, the management is not in place is main cause of urban waterlogging. Low impact development from the source reduction rain water runoff and improve drainage drainage design standards, construc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facilities, strengthening drainage system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to reduce urban waterlog disaster.Keywords:urban rainstorm prevention and cure countermeasure一、造成城市暴雨内涝原因分析1、管理不善雨污合流管道淤塞雨水进水口堵塞2、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因建设经费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排水设施还依然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和做法;有的城市道路建成了,而排水设施还未配套;有的城市排水设施已列入建设规划,但很不受重视,项目经常受到排挤,久久不能实施;有的城市降低规划排水系统标准,仅解决当下面临的短期问题。
3、局部地段排水建设标准偏低当前城市排水设施规划设计中,按照《城市排水规划规范》要求采取1-3年的重现期标准,重要地段采取3-5年的重现期标准。
而大部分城市早期建设的排水系统执行的还是较低的标准,很多省会城市是1年的排水重现期标准,地级城市是0.5-1年的排水重现期标准。
4、排水系统老旧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
管道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老化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
5、雨水调蓄能力小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调蓄雨洪的主要设施,当发生超过排水系统排水标准降雨强度或降雨过程时,应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设施暂时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和延缓峰值到达时间,待降雨峰值过后再从调蓄设施缓缓排至排水系统或在调蓄设施中对集蓄的雨水加以利用。
通过雨水调蓄设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并解决排水设施能力不足和设计标准偏低的问题。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经过大规模改造,已所剩无几,留存的河湖水面规模也大幅度缩减,雨水调蓄能力急剧降低,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调蓄作用。
在新的建设中又疏于建设相应的雨水调节设施,一旦遇到降雨量超过排水设施能力,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又无处蓄存,于是只能漫上街道,形成内涝。
城市内涝的防治与对策一、防治原则1、充分认识城市排涝工作的重要性去年住建部对部分城市排涝能力及内涝情况调查显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排水排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目前城市排水系统仍以合流制为主,雨污分流改造滞后,更加剧了管道淤堵,影响城市排涝。
近年来,有200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成因较为复杂,各地应对此高度重视,摒弃侥幸心理,本着“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高度重视汛前城市排水设施养护和内涝防治工作,完善各项措施,做到汛前心中有数,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一要健全组织体系和机制。
各级城建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分管负责同志切实履行职责,层层抓好责任落实。
二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
对重点地区和构筑物实行分段包干,落实到人,力求将城市内涝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3、加强管道清淤及设施维护,切实提高现有设施排泄能力一要指导城市做好汛前排水系统维护工作,及时清淤管渠、雨水进水口,检修维护泵站,确保设施完好,排水排涝通畅。
二要抓好重点部位地下管线清淤工作,特别是施工工地和新建建筑物周边、以及常年易淤积管段,防止沙浆淤堵影响排水。
三要加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在管道疏通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避免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发生。
4、全面排查城市内涝隐患点,逐一制定和落实除涝方案一是要指导各地加强城市内涝隐患点的排查治理。
针对因大面积硬质铺装导致易发生短时径流量突增的地点(如广场、大型商场周边等)、城市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以及往年易涝点等重点区域,逐一制定排涝方案,强化排涝措施,增加必要的强制排水设施和装备。
二是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要督促责任单位立即整改,并做好跟踪督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汛期要安排专人盯守内涝隐患点及排水系统薄弱环节,遇险情及时响应。
5、完善应急预案,健全相关机制一是要完善预报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预警与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应急处置体系。
加强必要物资储备和应急抢险演练工作,确保应急预案发挥实效。
二是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从统筹城市内涝防治出发,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完善预警预报,统一指挥调度。
三是加强宣传,强化全民防治内涝的意识,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爱护,保护排水设施,减少人为淤堵管道现象。
6、加强汛期值班和信息报送工作一是确保信息传递。
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防总关于防汛抗旱值班规定》,落实汛期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制度。
加强信息沟通,保证汛情、险情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传递,根据预报的瞬时雨量对可能的积水区域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隐患。
二是加强事故上报。
市政设施抢险或维护中一旦发生事故,按照要求,及时上报。
二、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城市雨水管理在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如乌鲁木齐在20年前做规划的时候,就把一条贯通南北的主要通道挖低了3到5米。
这条宽100米的通道平常全是用来跑车的主干道,但遇到大暴雨的时候就成为排洪道,从此结束了城市内涝。
吉隆坡:在4年前筹款4亿多美元修造了一个叫做“聪明隧道”的暴雨管理和道路隧道系统,把城市抵抗暴雨的排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这样一种“聪明的隧道”技术实际上是个三层结构,底下有一层是永久性地排水;第二层平常用于通车,但到了5年为周期的大洪水的时候,第二层通道就变成排水通道;到了特大的极端性暴雨、甚至20年一遇的暴雨来的时候,他把整个车道全部封闭,把直径12米的整个隧道全部变成了排洪。
这样能够迅速地把洪水排出去,城市免于积水,基本上解决了城市中心区的排涝问题。
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巴黎下水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目前总长达2300多公里。
德国汉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德国推广的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
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三、减少城市内涝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1、打通硬化道路、停车地面与绿地之间的通道,大雨时,地表径流能顺利进入绿地,被土壤吸收,因而不会形成地面积水。
2、在道路旁、停车场边、楼房的近处,设计露天排洪沟,以利迅速排水。
雨水可汇集形成景观湖水,也可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层。
3、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
大雨时,天然植被能大量吸收降雨。
有利减少内涝,使雨水能通过植被的根系进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4、在立交桥的挡板上多开直排雨水孔,减少立交桥面积水,避免桥面积水汇集到下桥处的低地,形成积水,阻碍交通。
此外,在地面上设置的大型雨水排放井口暴雨天气时应尽量保持开放状态,以随时排出暴雨积水。
5、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来给室外环境铺地。
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质以增加树坑对雨水的吸收能力三、结语“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我们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1]陈刚.广州市城区暴雨洪涝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广东水利水电2010,(07):38-41.[2]叶斌.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水济,2010,(04):62-65.[3]朱思诚,任希岩.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1.62-66.[4]宋启元,苏功军.浅析城市暴雨后集水原因与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