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记忆口诀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记忆口诀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记忆口诀高中生物重点知识记忆口诀大全重点口诀1、减数分裂性原细胞做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匆;姐妹道别分极去,再次质缢个西东;染色一复胞两裂,数目减半同源别;精质平分卵相异,其他在此暂不提。

2、碱基互补配对DNA,四碱基,A对T,G对C,互补配对双链齐;RNA,没有T,转录只好U来替,AUGC传信息;核糖体,做机器,tRNA上三碱基,能与密码配对齐。

3、遗传判定核、质基因,特点不同。

父亲有,子女没有,母亲有子女才有,基因在细胞质;父亲有,子女也有,基因在细胞核;基因分显隐,判断要细心无中生有,此有必为隐;显性世代相传无间断;基因所在染色体,有常有X还有Y,母病子必病,女病父难逃,是X隐;父病女必病,是X显;传儿不传女,是伴Y;此外皆由常。

1、原核生物的种类蓝色细线织(支)毛衣即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2、微量元素铁猛碰新木桶FeMnBZnMoCu3、八种必需氨基酸一、携一两本单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方法二、姓赖的好色(赖、色),笨笨的(苯、丙),头上光光的(亮、异亮) 高一,苏嫁刘(苏、甲硫),赊了(缬)。

赖、色;苯丙;亮、异亮;苏、甲硫;缬。

4、色素层析(从上到下)胡黄ab5、植物有丝分裂前中后末由人定(各期人为划定)仁消膜逝两体现(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

)赤道板处点整齐(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姐妹分离分极去(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

)膜仁重现两体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高中生物减数分裂知识点总结减数分裂(一)概念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

时间:发生在原始的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的过程中。

复制次数:一次。

细胞分裂次数:两次。

结果: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1.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相同(性染色体的不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的前期要配对。

2.减数分裂过程图解染色体DNA数量变化3.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项目名称减数一减数二着丝点不分裂分裂染色体2n---n,减半n---〉2n----〉n,减半DNA4n---〉2n,减半2n---〉n,减半染色体主要行为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单体分开4 高中化学.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项目名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区别范围全部真核细胞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部位各组织器官均进行精卵巢、化药、胚囊内进行时期从受精卵就开始性成熟才开始染色体复制次数一次一次细胞分裂次数一次两次染色体数子细胞染色体不变子细胞染色体减半染色体主要行为同源染色体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

同源染色体有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

子细胞性质体细胞有性生殖细胞子细胞数1母细胞----〉2子细胞1精原细胞---〉4个精子,1卵原细胞----〉1个卵子+3个极体联系减数分列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5.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规律:A 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2n—〉n—〉2n—〉n。

B DNA数量变化规律:2n—〉4n—〉2n—〉n。

C 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的关系①I------〉②X 都为染色体,且都是一条染色体。

②有姐妹染色单体。

①比②染色体之比为1:1 ,DNA之比1:2①的染色体与DNA之比1:1 ②的染色体与DNA之比1:2D 着丝点数与染色体数的关系:着丝点数==染色体数E 四分体数与同源染色体数的关系:四分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F 四分体与联会的关系:①I I -------〉②X X 联会同步四分体四、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形辨析(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形比较(二)根据细胞内染色体数目辨析(三)根据细胞内染色体行为辨析(四)根据细胞内染色体形态辨析(五)若发现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可断定是产生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总之,减数第一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在于染色体行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在于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生物知识中的“先”和“后”江苏省黄桥中学分校吴如俊生物学的许多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甚至是严格的先后顺序,现举几例说明:1、细胞分裂周,先“间期”后“分裂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它由间期和分裂期组成。

细胞周期中,先是一个占细胞周期90—95%的分裂间期,然后才是一个占5—10%的分裂期。

2、可溶性还原糖监定时,先“混和”后“使用”。

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必须先把斐林试剂的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2014g/ml的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滴入待测的样品。

3、蛋白质鉴定时,先“钠”后“铜”。

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向试管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振荡摇匀,后向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动物细胞培养中高考,先“株”后“系”。

动物细胞培养时,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细胞的生长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

但是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到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

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当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

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5、植物组织培养中,脱分化时,诱导顺序是先“芽”后“根”。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调节细胞分裂素含量与生长素含量之间的比例,可以调控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芽和根的形成,先使这一比例处于较高值,有利于芽的发生;随后这一比例降低时,则有利于根的发生。

6、光合作用C4植物固定CO2过程中,先“4”后“3”。

C4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径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一个CO2先被一个叫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三碳化合物(PEP)所固定,形成一个C4化合物。

C4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释放出一个CO2,并且形成一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有机酸——丙酮酸。

释放出来的CO2随后被一个C5固定,然后很快形成两个C3化合物。

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高中生物,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

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

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

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例、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如下图②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

其特点如下图③中曲线变化所示。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下图④所示。

高中生物必记结论一、必修本绪论1.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