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优质精练(后附答案)

《桃花源记》优质精练(后附答案)

《桃花源记》堂堂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 豁.然( ) 垂髫.( ) 阡陌.( )诣.太守( ) 间.隔( ) 平旷.( ) 怡.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延.至其家 (4)诣.太守(5)率妻子..邑人 (6)欣然规.往(7)缘.溪行 (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后遂无问津.者(11)便要.还家 (12)便扶.向路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村中闻有/此人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欲穷其林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理解文意,按要求填空。

(1)后人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两句来表达世事沧桑变化而浑然不觉的心境。

(2)文中突出桃花源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寻.向所志寻.病终C.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屋舍.俨然便舍.船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纯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1.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老子》) [注] 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12.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乙] 愚溪诗序(节选)[唐] 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①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注] ①龂(yín)龂:争论不休。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拜访)C.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益)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16.下列对《桃花源记》和《愚溪诗序》(节选)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他们最终迷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桃花源记》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愚溪诗序》(节选)以“愚”为线索,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陶潜之略传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 ①融然:和悦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17.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尝:(2)愠:(3)辍:(4)但:1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0.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

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2分)21.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2分)答案详析1.yǎn huòtiáo mòyìjiàn kuànɡyí2.(1)对……感到惊异。

(2)全,都。

(3)邀请。

(4)拜访。

(5)妻子儿女。

(6)打算,计划。

(7)沿着,顺着。

(8)整齐的样子。

(9)类。

(10)渡口。

(11)同“邀”,邀请。

(12)沿着,顺着。

3.[解析] A A项中的“之”为助词,其他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4.[解析]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村中/闻有此人”。

5.[解析] B A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项,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D 项,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6.[解析] A B项,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人”;C项,省略了主语“渔人”;D项,省略了宾语“桃花源人”。

7.(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解析] C A项,两个“为”的意思分别是“作为”“对,向”;B项,两个“寻”的意思分别是“寻找”“随即,不久”;C项,两个“向”都是“先前的”的意思;D项,两个“舍”的意思分别是“房屋”“舍弃”。

9.(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0.[解析] C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纯朴,但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故C项中“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

11.[解析] 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

细读《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与课文中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景一样,都揭示了人们生活的宁静和乐,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

[答案] 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12.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13.[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理解文言词语,一方面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D项中,“利”是使动用法,理解为“使……得利”。

14.[解析] B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依据。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

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

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可正确断句。

15.[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1)题中,“向”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先前的”;“志”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做记号”。

(2)题中,“是”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这,这条”,“家”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安家”。

[答案] (1)(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了记号。

(2)(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16.[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选项的描述,一一判断正误。

联系具体的内容看,两文都写了小溪周围的景物,线索分明。

然而,《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愚溪诗序》(节选)是借愚溪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

因此,D项中“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的说法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乙]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

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冉溪。

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这条溪,所以称它为染溪。

我因愚笨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 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古时候有愚公谷,现在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我)把它改名为愚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