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
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
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4)学生汇报(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
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
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新课学习1.灌水入瓶(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二课空气有质量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
认识天平。
渗透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
2.科学探究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
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
认识天平。
难点: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苹果与盒装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电子秤,托盘天平,砝码,打气筒,皮球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示例聚焦(1)出示实物:一个苹果和一瓶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2)学生预测:都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3)让学生亲自试一试,说说自己的感觉。
(4)问题聚焦:如果要准确地分辨谁的质量更大,有什么办法?(5)方法举例:生活中,人们常用电子秤称量的方法来比较。
(6)实验演示:用电子秤称量苹果和牛奶。
(或者播放电子秤称量比较的影像资料)2.小结与过渡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我们常用天平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二)新课学习1.认识天平(1)出示天平:出示天平实物,同时课件展示相应的天平照片。
(2)认识天平: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对照实物和图,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
2.学会使用天平(1)观看“用天平测量物体”的微课。
①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橡皮垫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测量: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到天平的右盘,使天平平衡。
当放入最小砝码而天平右端仍下沉时,就需要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
③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
④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橡皮垫圈安放到托盘支架下。
(2)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提示: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3)学生复述操作过程(4)分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并记录苹果和牛奶的质量。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问题导入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2.科技史示例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伽利略的猜想(二)新课学习1.说一说我们的猜想2.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提供的材料:皮球、打气筒、托盘天平、砝码3.实验计划示例(1)给皮球打足气。
(2)皮球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右盘,并调节天平至平衡。
(3)给皮球放气。
(4)重新称放气后的皮球。
4.学生实验5.实验汇报:皮球放气后,天平的平衡变化了吗?这说明了什么?6.小结:空气具有质量。
7.思考: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吗?课件展示活动手册上P1的方法。
学生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8.拓展:通常情况下,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三课空气怎样流动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2.科学探究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
3.科学态度、STSE通过制作纸风车、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尊重证据。
利用“走马灯”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难点: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圆规,图钉,剪刀,小木棍(或竹筷),蜡烛,火柴;蚊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箱等。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教材P8上方四幅图:生活中常见到的空气流动的现象。
(2)提问并思考:空气是怎样流动的?(二)新课学习1.蜡烛上方的纸风车(1)课件展示教材P8制作纸风车的步骤图。
(2)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学生按照步骤分组制作。
(4)学生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5)提问:将纸风车靠近燃烧着的蜡烛的上方,会出现什么现象?(6)实验并记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7)思考并讨论:想一想,怎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8)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9)课件展示“走马灯”的发明。
(10)思考: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会不会就是这个原理呢?2.模拟风的形成(1)课件展示教材P10主题图。
(2)按照主题图进行实验。
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3)记录:用图画记录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讨论:a.箱中的烟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b.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标出你制造出的“自然风”。
(5)小结: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一课昆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
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
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4)练习: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二课鱼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并能用此共同特征对更多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做出正确判断。
2.科学探究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
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STSE了解并欣赏美丽的金鱼,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探究表现出兴趣,细致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演绎活动中,逐步形成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难点: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