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水浒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浒传》
参考书目
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北京: 中华书局,1980。 朱一玄、刘毓忱:《水浒资料汇 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典 文学出版社,1957;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5。
汪远平:《水浒艺术探胜》,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萨孟武:《水浒与中国社会》,长 沙:岳麓书社,1987。 丘振声:《水浒传纵横谈》,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竺青选编:《名家解读水浒传》,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繁本系统: A、100回本,今存最为完整的百回本是汪道昆 序的《忠义水浒传》。 B、120回本。题为《忠义水浒全传》,简称为 《水浒全传》。现在能看得到的是杨定见本。 C、71回本。金圣叹改编本。称之贯华堂本。
二、《水浒传》的主题
1、“忠义”说 2、“发愤”说 3、“诲盗”说 4、“农民起义”说 5、“投降主义”说 6、“为市井细民写心”说 7、“忠奸斗争”说
思考题
你怎么看《水浒传》叙写的宋江起 义故事? 在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中,你最喜 欢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在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中,你最不 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一、《水浒传》概说
故事源流
历史故事:《宋史》之《徽宗本纪》、 《侯蒙传 》、《张叔夜传》,《三朝北盟 会编》 民间传说:龚开(1222-约1304)《宋江三 十六人赞》 话本戏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元代 水浒戏
子书法》)
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林冲: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 粗犷雄豪、敢作敢为
(三)语言——成熟的白话
写景:纯写景的句子不多,但非常传神,很 少作静态的描写,常融进人物的感受。 叙事:简洁明快,情节性强,冷热相间,前 后呼应。特别是关键性的动词用得好。 人物对话:注意写出人物的声口、神态,一 样人有一样的说话,让人丝毫不混。
“曲线救国”的人生道路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 色。” “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 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 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 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 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 别无他意。”
忠臣义士的道德理想
宋江:“我为人一世,只主张 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 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 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作者
高儒(嘉靖间人)《百川书志》卷6, 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25等认为 罗贯中作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1认为施 耐庵作 金圣叹《第五才子水浒传》认为施作 罗续
版本
1、简本系统: 有115回本、110回本、124回本三种版本 ,题为 《忠义水浒传》。
二、《水浒传》的主题: 三重寓意说
总体结构
始于“洪太尉误走妖魔” 终于“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魔君三部曲”:“群魔”乱 世——改邪归正——荣升天神
“官逼民反”
金圣叹: “无美不归绿林,无恶 不归朝廷。”(《水浒传序》) 金圣叹:“先写高俅,则是乱自 上作也。” (第一回批语) 官民矛盾
“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圣叹 《读第五才子书法》)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
教天下人负我。”
人物塑造的个性化
“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 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容与堂本
《忠义水浒传序》)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 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 来。”(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金圣叹:“《水浒传》写一百八个 人,真是一百八样。……只是写人 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 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年少任气, 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 受羁鞠,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 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读第五才
• 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 “杨志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 全书结构:珠串式链式结构。
•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 的全部过程。
(二)人物形象 宋江 左右为难的性格特征
“须知守法清名重,莫谓通情义气 高。” “及时雨”,“呼群保义”,“孝 义黑三郎”
“替天行道”
九天玄女:“汝可替天行道,为 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 邪归正。”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 官家。”
“忠义之烈”
宋江:“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 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 足。”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 依然。”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称扬宋江: “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 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 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 辞,则忠义之烈也。”(明容与堂刊
本《忠义水浒传》卷首)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 (一)、艺术结构
• 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 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 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 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以悲剧告终。
• 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