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


“一本书作家”杨沫



(1941——1995),原名杨成 业,1941年生于北平一个没落官 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破产中学失学,曾经当过 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 大学旁听。 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 1957年完成。后创作了《青春之 歌》的续集《芳菲之歌》《英华 之歌》,但皆无任何反响。
叙述姿态:全知视角与“叙述干预 ”


充满激情的“叙述干预”。叙述人在对一 切事件、人物、情节、景致的叙述或描写 中,都渗透和体现了作家的思想、观念、 立场、态度、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象一个政治评论家,信心满满地在向中国、 全世界讲述着、评论着中国农民命运的故 事
贡献: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



梁生宝是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 羁绊和狭隘本位的新农民形象。他真诚 无私,性格坚毅,勇于自我牺牲,有坚 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有很强宗教感的“红色教徒”:“照党 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 这是中国文学长廊中从来没有过的形象
过于“纯粹”到不食人间烟火

共产党员的理智,在生宝身上克制了人类每 每容易放纵感情的弱点。他一想:一搂抱、 一亲吻.定使两人的关系急趋直转,搞得火 热。„„但现在眨眼就是夏收和插秧的忙季, 他必须拿崇高的精神来控制人类的初级本能 和初级感情。„„考虑到对事业的责任心和 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他不能使私人生活影响 事业。生宝轻轻地推开紧靠着他、等待他搂 抱的改霞,他恢复了严肃的平静,说:‚我 开会去呀!人家等族长哩„„”
(一)赵树理
Hale Waihona Puke 1906年9月出生在山西省沁 水县贫苦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外出求流浪求学, 曾就读于长治山西第四师范 学院 1950年代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 在文革中遭到长期的迫害、 批斗,被殴打骨折,1970年 9月含冤病逝
尴尬的历史位置


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是“当代性”相当 典型的作家。从一举成名开始,到新中国 成立的前几年,他的小说创作一直被当作 毛泽东文艺方向的具体体现和贯彻《讲话》 精神的丰硕成果,树立了“当代性”的典 范 但,生前身后的赵树理都反复生存在褒贬 两极,成为一个“永远”的话题人物、后 世评论家用来“说事”的“话由”
《登记》:高手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第一个有广泛 影响的作品就是《登记》,这本来是 宣传婚姻法的小说,但生活气息十分 浓厚,人物、情节也相当饱满,被改 编成戏剧、电影等以后,“罗汉钱” 的故事和“小飞蛾”的名字更是不胫 而走

平白晓畅的语言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 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 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 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 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 上 ‛




他熟悉农村,但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学生时代热衷 于新诗和小说,后来才重建了写作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读者不是学生和市民,而是农民 “通俗化不是通俗文艺,而是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 成部分”、“文化和大众间的一个桥梁” 他从新文学出发而返回民间文艺,是对主流五四文 学“将平民大众拒之于外”的反拨 他质朴、清新的语言也不是方言土语,而是刻意 “口语化”后典正流畅的“普通话”。

而这是个不“称职”的“方向”



他的写作与革命的关系明显不同于延安 作家。他不像周立波和丁玲那样写出 “觉醒后的农村”那翻天覆地、波澜壮 阔的历史画卷 ‚整个中国农村为激情所震撼,而赵树 理的作品中却没有反映出来‛ 他只愿意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体现他们的 利益、愿望、价值观
原因:“贴地”的“问题小说”
知识分子主角



“十七年”小说中,继《我们夫妇之间》 后,很少再有知识分子主角 本书之所以涉入“雷区”而受到主流意识 的认可和欢迎,是因为以被“改造”、同 时“被欲望化”的女性形象出现 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知识分子怎样走上革 命道路,怎样不断自我蜕变最终百炼成钢 的最生动深刻的表述


主人公林道静在三十年代的成长所表达的就 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正因如此,小说出版以来,各种有关这部小 说的评论和当代文学史教材,都是将知识女 性林道静个人的成长故事作为关于中国知识 分子道路的故事来论述的。并且认为,这部 小说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 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形象。



其一,小说视野开阔,结构恢宏, 最突出显示了现实主义全知全能 的叙述视角 其二,对人物行为描写的生动性 与对心理刻划的细致性。 其三,这部小说在叙事上显示了 一种丰富性的力量。浑厚凝重, 具备“史诗”品格


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 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 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 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 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 柳青对农村阶级关系及其冲突更加具备了高 屋建瓴的理性把握,因而也就更加具备了思 想的“深刻性”和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80年代,他要么被当做“十七年文学”中的 “遵命文学”代表,成为“红色遗产”一部分, 要么被当做土里土气的“非文学”而受到鄙弃, 淡出文学史视野 90年代又从西方研究者那里反向回到中国 近年,又有人开始注意到他的“反叛”与“知 识分子风骨”、“民间”立场 在更新的理论视野中,他还在从不同层面不停 地提供知识的生产
“成长小说”


一般说来,“成长小说”指的是(男性)主 人公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后真正长大成人,拥 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身份定位。 在经典理论家看来:“这类小说中,人的成 长与历史的形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 的成长是在真实的历史时间中实现的,与历 史时间的必然性、圆满性、它的未来、它的 深刻的时空体性质紧紧结合在一起”——人 与自己的时代一起成长。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
——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叙事
一、两位“标志性”人物


赵树理和柳青,他们可谓是一个时代最 具代表的标志性人物,他们对于小说创 作和个人生活的选择,都充分展示了一 个理想主义时代的力量与悲欢 就人格而言,二人都堪称伟大, “文如 其人”,心手相应。坚守自己内心的信 念,终生不渝


“问题小说”的提法起于五四新文学,但与 那些揭露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注意的作品不 同,赵树理的小说多着眼于具体工作中的方 针、政策、方法、作风等问题。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 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 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 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 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评价史





1946“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 个胜利” 1947“赵树理方向” 1956中国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 1959“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 1962“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1964“没有能够用饱满的革命热情描画出 革命农民的精神面貌”
后人也在不停“翻鏊子”



“方向性”作家


1946年,周扬发表了对于中 国现代文学史和赵树理的一 生同样有着划时代意义的 《论赵树理的创作》。 1947年8月,在晋冀鲁豫边 区文艺座谈会上,陈荒煤提 出了“赵树理方向”,要将 之“作为我们的旗帜”。
“赵树理方向”的核心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是在艺术表达上“生动活泼,为广大所欢 迎的民族新形式” 三是“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 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被提出为“方向”这一点上,已经比肩鲁迅。 同时也开辟了当代文学运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影响:“山药蛋派”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影响到许多作家,特别是山 西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这 些作家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的“实 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的地域特色; 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 化和大众化,因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的 《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 《赖大嫂》等流传甚广。
(二)柳青(1916-1978)



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 1936年入党,并发表第一篇小说, 1938年到延安,1947年发表第一 部长篇小说 1952年离开北京,全家落户陕西 长安县皇甫村,兼任县委副书记, 经历了解放初到“文革”后我国农 村一系列变化的全过程。 1959年发表长篇小说《创业史》 第一部
这一矛盾在历史中激化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激进的政治 实践需要更加纯粹彻底的“新”文学, 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本质”,更高的 “理想”。同时,需要符合这种社会发 展预期的“新人”形象 而此时,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以及 内心对自己的坚持,使得赵树理彻底 “落伍”了
独特价值: 打通了“五四”与 “延安 ”
《青春之歌》 ——革命与爱欲的缠绕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将 个人化气质的爱情叙事与革命叙事 进行巧妙的缝合。 “令人惊异的在于,革命与爱欲在 小说的叙事中构成了一种反复缠绕 的关系…”在每一个革命的进程中, 在女主角不断的思想转变过程中, 都是革命与爱欲双管齐下,促使她 走上革命的道路 ”
征候性文本:《锻炼锻炼》


《锻》的遭遇对于赵树理本人有非常重 大的意义,但并非他本人最好的作品 (此即所谓文学史经典) ‚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 问题。中农当了领导,不解决他们这种 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 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 制‛。
评价史:
在世时三次集中争论
“民间立场”:完全翻转的解 读

这是一篇赵树理的晚年绝唱,他正话反说,反话正 说,明眼人都能看出,他揭露的仍然是农村基层干 部中的“坏人”。那些为了强化集体劳动和割资本 主义尾巴的基层干部,不但作风粗暴专横,无视法 律与人权,而且为了整人不惜诱民人罪,把普通的 农村妇女当作劳改犯来对待。像“小腿疼”和“吃 不饱”,这些可怜的农村妇女形象,即使用丑化白 粉涂在她们脸上,仍然挡不住读者对她们真正遭遇 的同情。从文本潜在的话语里,真实地流露了民间 艺人赵树理悲愤的心理。——陈思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