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中的“相跟”[摘要]赵树理作品中的“相跟”是极具口语化的一方言词,主要在山西、河南使用较广泛。
该词据推测出现在宋金末期,元代初期,主要有五种义项,在承前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关键词]相跟;语义;语法;方言;赵树理赵树理的作品植根于晋东南地区土壤,在语言的运用上大量的将北方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点。
本文结合赵树理作品谈“相跟”一词,就笔者掌握的情况该词经常出现在北方人的口语中,尤以山西、河南等地较为明显。
一、“相跟”的含义和用法“相跟”作为一个方言词,一般只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但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却多次出现该词。
《汉语大词典》:“相跟”,跟随,紧随。
如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十一:“青壮年抬担架的抬担架,引路的引路,早就和军队相跟着走了。
”(P1158)据《太原方言词典》:“相跟” [i55 k55]见厮跟。
(P201)《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相跟”,太原,参见“厮跟” [s k]。
“相跟” [i 313-33 k313-31],忻州,一块儿,一同。
(P2601)“厮跟”,互相伴随,例如:我跟你去的同一个地方,厮跟上走哇。
年轻人也说相跟。
(P274)《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相跟上”,副词,一块儿。
晋语,山西阳曲[i 213k213s 354]。
例如:你要去,咱们相跟走。
山西忻州、五寨。
(P3832)在具体使用时,就笔者掌握的情况,其主要是作为副词和动词。
例如:(一)作为副词(1)“……老汉!这就算见了你了!你去吧,我再传那一个去!”说了就跟大黑相跟着走了。
(《小二黑结婚》)(2)就在这时候,灵芝和有翼相跟着进来了。
(《三里湾》)(3)说着和金生媳妇相跟到中窑去给大胜贴膏药。
(《三里湾》)(4)会议一共几分钟就散了,菊英留在后院奶奶家,玉梅和有翼相跟着走出旗杆院。
(《三里湾》)(5)……说罢便和何科长相跟着回去了。
(《三里湾》)(6)有翼从登高家牵出骡子来,在路上遇见玉梅,两个人便相跟着来了。
(《三里湾》)(7)两个人相跟着走了一阵子以后,范登高慢慢又想到“现在出雇的人这样缺,真要……(《三里湾》)(8)永清又返回套间里去看他接到的东西,有余拿了信便和有翼相跟着回了家。
(《三里湾》)(9)有翼看了一下回头说:“咱们相跟着走!”(《三里湾》)(10)……便辞了糊涂涂走出来,不过一出大门便碰上一些党员们相跟着往旗杆院去,顺路也叫他[相跟]着走,他再没有什么逃跑的理由,也只好不声不响……(《三里湾》)(11)他替满喜拿了两只筐子,让满喜的负担减轻了一点,两个人就相跟着往牲口市场来。
(《三里湾》)(12)……说了就和张永清、魏占奎相跟着往幕后边走。
(《三里湾》)(13)妈向来是不参加打场的,怎么跟爹相跟着回来?(《三里湾》)(14)他虽然觉着后悔,却也想不出摆脱办法,又只好这样相跟着走。
(《李家庄的变迁》)(15)铁锁给小喜挑着包袱,五个人相跟着出了店,往差徭局来。
(《李家庄的变迁》)(16)他们就这样相跟着上了路。
(《李家庄的变迁》)(17)又等了一会,他和另一个人相跟着来了,一边走,一边向他两人道:“等急了吧?真倒霉!鞋也没有……(《李家庄的变迁》)(18)不几天,铁锁便准备下干粮盘缠衣服鞋袜,和几个同行相跟着到太原去。
(《李家庄的变迁》)(19)青壮年抬担架的抬担架,引路的引路,早就和军队相跟着走了。
(《李家庄的变迁》)(20)王安福道:“那?那我也跟你相跟回村里招呼去!”(《李家庄的变迁》)“相跟”作为副词使用时,表示“一块儿、一起”的意思。
如以上20例句,跟《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注释一致。
(二)作为动词1.表示“一块走”的意思,如:(1)他两个同行也十分赞成,都说:“哪怕土匪把咱抢了,咱也不跟他相跟了。
”(《李家庄的变迁》)(2)这天晚上住在鲍店镇,铁锁向他两个同行悄悄说:“明天咱们不跟他相跟吧!咱真看不惯那些事!”(《李家庄的变迁》)(3)就在这时候,铁锁的两个同行催着铁锁,叫去跟小喜交涉相跟的事,铁锁便去了。
(《李家庄的变迁》)(4)铁锁一一答应罢了,便向他道:“听说路上很不好走,想跟你相跟上沾个光,可以不可以?”(《李家庄的变迁》)(5)他想:今天和鸭脖子相跟Ⅰ还不是一样的不舒服,可是到底还相跟Ⅱ了,就随和些也好。
(《李家庄的变迁》)(Ⅱ指“一块走”)(6)那个同行道:“咱和他相跟啦吧,又不是和他结亲啦!”(《李家庄的变迁》)(7)有翼说:“等一等咱们相跟着!”(《三里湾》)2.表“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随、紧随”意思,如:(1)小喜正在兴头上,笑嘻嘻答道:“行!相跟着吧!没有一点事!”(《李家庄的变迁》)(2)铁锁也悄悄道:“跟他相跟上,应酬查路的那一伙子倒是有办法,可是他们那些人我实在不想看。
”(《李家庄的变迁》)(3)咱明天跟他相跟上,也许比那个鸭脖子强,因为他穿的军衣,况且又是做那一行的。
(《李家庄的变迁》)(4)“……明天跟我相跟上,就没有人查了。
”(《李家庄的变迁》)3.表“结伴,互相伴随”的意思,如:(1)鸭脖子道:“先生,我们也想沾沾你的光!听说路上不好走,一路跟你相跟上许就不要紧了吧?”(《李家庄的变迁》)(2)以后,有一天,范登高赶着骡子到临河镇上缴货,走到半路恰巧和他相跟上。
(《三里湾》)(3)他想:今天和鸭脖子相跟Ⅰ还不是一样的不舒服,可是到底还相跟Ⅱ了,就随和些也好。
(《李家庄的变迁》)(Ⅰ)4.表“领、带领”的意思,如:铁锁道:“我还相跟着两个人啦!”(《李家庄的变迁》)通过以上列举比较,可以看出《太原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注释在例句中均有体现,而且“一块走”是该词的基本义项,在所收例句中占一半。
但是“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随”和“领、带领”的意思并未提到。
“相跟”一词主要是作副词使用,其次是动词。
“相跟”作为一个方言词,总是与“……上”连用,构成固定结构除表示“一块走”的意思,在其它义项中也有例句显示。
二、“相跟”的溯源(一)“相跟”一词的用例在目前找到的文字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在明清两代的作品中也有大量出现。
(1)濆花玉带腰间满,竹节钢鞭手内擎。
坐下斑斓一猛虎,四个鬼左右相跟。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一)》)(跟随、紧随)(2)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明《西游记(上)》)(跟随、紧随)(3)行者道:“既如此,我和你同去。
”那小妖真个前走,大圣随后相跟。
(明《西游记(下)》)(跟随、紧随)(4)把个玉面唬得魄散魂飞,没好步乱步金莲,战兢兢回头便走,这大圣吆吆喝喝,随后相跟。
(明《西游记(中)》)(跟随、紧随)(5)路素真跑了,赵保紧紧相跟。
天光大亮,赵保过去说:“妹子多有受惊。
”(清《小五义(下)》)(跟随、紧随)(6)“事不宜迟,我就此前往。
”说罢立身起来,往外就走,这三个随后相跟,一同出了时长青大门,往前送了有五里之遥,又吩咐他许多好话。
(清《小八义(下)》)(跟随、紧随)(7)只听吱的一声,好汉“哎哟!”松手。
凶僧得便脱逃。
天霸不顾伤膀疼,紧紧相跟,从鞘内拔出镖来,照准凶僧大腿打去。
(清《施公案(一)》)(跟随、紧随)(8)黄天霸拿贼心急,恨不得立刻擒住谢虎,解到公馆,在施公面前报功,随后紧紧地相跟。
(清《施公案(二)》)(跟随、紧随)(9)济公道:“这且莫忙,我们到马房里去救叶王氏、叶天福要紧。
”说罢,掉头就走,赵知县后面相跟。
(清《续济公传(下)》)(跟随、紧随)(10)当先摆五路先锋,次后列青龙白虎。
太岁与土科相跟,太尉与将军引路。
门神户尉,肩搭着纸剪的神刀。
(《全元曲》)(一块走)(11)吾神在襄阳为理时,所行事有法,治百姓无虞,不与薄幸之人相跟,不与邪僻之人游径。
(《全元曲》)(一块走)前9例都是表示“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随”,只有最后两例表示“一块走”的意思。
在十一例中都是作为动词使用。
可以发现现在“相跟”的义项在保留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表“一块走”的义项成为常用义项,而且增加了“副词”词性。
(二)“相跟”在《太原方言词典》中:“相跟”见厮跟。
(P201)“厮跟” [sk],互相伴随。
例如:我跟你去的同一个地方,厮跟上走哇。
年轻人也说相跟。
(P274)关于“厮跟”的解释,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厮跟:①动词,一块走㈠冀鲁官话,河北井陉。
㈡中原官话,洛阳。
小者(小)时候,我们两个无拘(不管)去地割草或是上学,总是厮跟着。
②动词,结交朋友。
冀鲁官话,井陉。
1934年《井陉县志料》:“邑俗谓交友曰厮跟朋友。
厮,相也。
厮跟即出入相友之义。
”③动词,男女不正当的结合。
冀鲁官话,井陉。
1934年《井陉县志料》:“又男女苟合,邑俗亦谓之厮跟。
”④动词,相随,跟随。
晋语,山西长治[s54k213]、隰县[sΙ55k31]、沁县[sη213-22k213]。
(P6788)厮跟:相随,前后紧随。
元·施惠《幽闺记》十八出:“看他举止,与我孩儿也不恁撑。
小娘子,厮跟去,你可心肯?”《水浒全传》二一回:“阎婆道:‘押司不要跑了去,老人家赶不上。
’宋江道:‘直恁地这等?’两个厮跟着来到门前。
”(《近代汉语词典》P1064)厮赶上:①动词,相跟上。
中原官话。
山西运城[sη213-11k0]芮城。
②副词,一起,一块儿。
中原官话。
山西汾阳[s3k33s0]。
(P6788)在《诗词典语词汇释》中有“厮”作副词的解释:“厮,犹相也。
欧阳修《渔家傲》词:‘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厮类,相类也。
……周邦彦《风流子》词:‘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乐府雅词》厮见作相见。
……按厮字词曲中习见,不备举。
”“厮”的“相互”义项,在唐五代时期尚未形成,而到了宋代才出现。
“唐宋时代‘相’字在口语中已经促化。
”“现代北京话的[t]t][]有两个来源:①来自齐撮呼的[k][k][x];②来自齐撮呼的[ts][ts][s]。
在现代北京声母和中古声母对照表中‘相’归在[]← [s]类。
”(P150)“相”的声母是由中古时[s]发展为现代的[]。
据此可知“厮”的本字是“相”,厮为借音字。
“厮”“相”在宋代已是同义词,而且通过以上列举可以知道“相跟”、“厮跟”、“厮赶”是一组同义词。
“‘厮跟’一词的形成时代据推断应是宋金末年。
”那么“相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据语料显示,“相跟”在现有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元代前期杂剧中,而书面语的运用通常会晚于语言事实,所以推测和“厮跟”出现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宋金末年。
【参考文献】[1]赵树理.小二黑的结婚[M].华夏出版社,2008.[2]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M].华北新华书店,1946.1[3]赵树理.三里湾[M].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4]徐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华书局,1999.[5]李荣.太原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6]史艳锋.孟州方言中的“厮跟”[M].语文学刊,2008.[7]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M].中华书局,1955.[8]徐少锋.近代汉语词典[M].中华书局,2008.[9]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10]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M].上海古籍,1985. [12](明)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3](清)石玉昆.小五义[M].岳麓书社,2004.[14](清)佚名.小八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15](清)施公案[M].北京宝文堂新排印本,1982.[16](清)坑余生.续济公传[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7](元)徐征.全元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