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国之道 富民为始

治国之道 富民为始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从国富到民富
唐代诗人有语云: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诗人用笔尖描绘了希望国家君王对贫苦人民关心的愿景,呼吁国家不单要将视野聚焦于富户豪门,更要将视野放远于贫苦百姓,践行“民为贵,君为轻”的执政理念,分享盛世于万民。

而近观我国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陷入了“重国富而轻民富”的短视发展圈。

这既势必影响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实现,削减全民共担发展任务的热情。

故此,需转变方向,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荀子·富国》道:“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国富与民富的关系无外乎此。

国家之昌盛,在于节约用度以裕民,裕民则民富;民富则良田肥,良田肥则出实百倍。

国家再用税收相征,则国亦富。

古时有不少统治者将国富与民富放于对立面,为保国库充盈,为保富吏奢华,不惜对百姓苛以重税,最终举国上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而今,我们需时刻警惕,避免重蹈覆辙,在国富与民富的关系上,既要国富,更要民富,以国富带动民富。

故此,必须做到制度上保民富,形式上助民富,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变。

从国富到民富,需树立富民为始的治国之策,在制度上保障民富。

以国富带动民富,须以民民众完全或普遍享有国富带来的利益为表现。

然而目前,这一目标却远未实现。

一方面,国家以税致富,而当前税收制度却令民众屈居于高税负之下,难扫赋税痛苦感之阴霾;另一方面,国家施以财政,而目前财政制度未公天下之财于民众,难获群众幸福感之回报。

如果不着手变革税收制度及财政制度,则势必难达公众幸福指数的提高,难树政府良好公共形象,难展国家发展之远大宏图。

故此,需基于当前税收制度,适当调整税率,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使税收真正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同时,需对财政制度进行调整,限定政府财政支出,节约用度,将更多资金用于公共服务,还惠于民。

从国富到民富,需树立富民为始的发展之策,在形式上推动民富。

民富,基于生存,始于发展。

百姓生存权的保障,来自于就业、生产、养老、生活等多方面,随着国富之梦的实现,居民养老、生活等保障已基本解决,而就业问题及生产问题却一直居于我国民生问题之要位。

故此,我们需扩大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与此同时,给人民提供就业指导及生产指导,使其顺利走向致富之路。

百姓发展权的保障,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改变不同层次的人命运的有效保障。

故此,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大力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促进人才的培养,为群众搭建通往富裕梦想的桥梁。

只有以多形式、从全方位保障群众生存
及发展,才能从形式上推动民富,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目标。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我们唯有改革税收制度、财政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保障民富;也唯有以扩大就业、提供教育资源等不同方式,才能从形式上推动民富。

国富,是群众的希望,民富,是国家的祈盼,唯有以国富带动民富,方为治国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