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语言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是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阶段,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产生障碍的根本所在,克服这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的课题。
本文就某些汉英语言现象,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旨在说明了解中西文化和跨越社会的障碍,对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加强思想交流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言;中西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640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1]
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
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
[2]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长期发展和历史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语言和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表现形式的
差异(刘珣 2002:121)。
[3]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汉语和英语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中西两种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姓名的差异汉语中人的名字是按照姓和名依次排列的,例如”刘栩宁”其中”刘”是家族的姓,”栩宁”是名字;而在英语中则是恰恰相反是先写出名再写出姓,例如”john nash”,”john”是本人的名字,”nash”是家族的姓。
二、年龄用语的差异
中国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老”有关的词不胜枚举,如:”老人家”、”老先生”、”老祖宗”等,”刘老”,”蒋老”,”马老”表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在英语中形容老常常不用old这个词来形容老,如用了这个词形容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文化中老是威望的象征,年龄越大,资格越老,是受人尊敬得分。
在西方,他们不喜欢别人问及年龄,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更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三、关于信仰的差异
在中国信奉龙,中国古代的皇上被称为”真龙天子”有许多和”龙”相关的成语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画龙点睛”,”龙争虎斗”,”龙飞凤舞”等。
”龙”是中国元素,是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我们因龙的传人而骄傲,在西方,”龙”被西方人理解为一种怪物,是邪恶的象征。
西方人大多信仰god,认为上帝可以主宰一切。
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圣经也就成为西方社会最普及的书籍,圣经中的人物和典故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圣经文化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风俗习惯
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它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思维方式等,而这些影响也表现在其语言中。
(一)问候语
我们从学习英语开始就知道,在英国人们见面时通常都是喜欢先谈论天气,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也可以谈论天气开始。
而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通常习惯问”干什么去啊?”“吃饭了吗?”从问候
语就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差异。
西方人喜欢从天气方面开始谈论,中国人喜欢从日常的方面开始谈论,反映了中国人互相关心的传统习俗。
(二)谦辞
中国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观念,尽量不突出自己。
而西方文化则是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极力表现自己。
因此在致谢时,英美人通常会自信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谦虚地答”过奖,过奖”“哪里,哪里”。
五、思维方式英国人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这一点从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种不同。
(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中国人表达时间顺序依次是年-月-日。
而西方人表达方式却是月-日-年。
在空间表达上中国的表达方式通常是国家-省-市-区-街道。
而西方则是街道-市-省-国家。
(二)句法组织
英语句子非常注重的是形合,语法严密,主谓一般在句中不可或缺。
对于复句,则运用各种连词来连接。
这些句子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也很清楚。
比如,you are quite free now, i think. on
the contrary, i have lots of things to do.(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闲。
正相反,我有一大堆事情要做。
)我们一见 on the contrary,便很容易就区分出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汉语注重的是意合,很少使用连词,句子看上去非常松散,主谓不明确,无主句数量也很多,尤其是在口语中,这样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
比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以为这是酒店?”这几个句子间无任何连词,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紧密联系起来。
六、颜色的比喻义
红色在汉语中代表”成功、革命,吉祥、兴旺”等意,如”红运当头、红色革命”等。
把共产党的政权称为红色政权,革命称为红色革命。
中国用五星红旗来代表象征国家。
中国的传统婚礼的新娘和新郎的服装颜色也为红色,结婚要张贴红色的喜字,悬挂大红灯笼。
在现在日益流行的电影、电视或者京剧中把出名受观众吹捧的人称为”当红小生”或者”当红花旦”。
而在英语中的 red 意味着”暴力”,”流血事件”,如red battle(血腥的战斗),red vengeance(暴力复仇)。
白色在中国有”凶丧”之义,因此葬礼也叫做”白事”。
而在西方,白色一般代表着纯洁,素雅,所以新娘的婚纱一般都是白色。
在西方白色属于高贵的颜色,他又象着正直,诚实,如white man (高尚的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文化又影响塑
造语言。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双方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从而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1]顾嘉祖,陆晟.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112.[2]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74-181.[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导[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