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8,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10,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3,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6,上行传播: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2 / 26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23,传媒接近权: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4说服性传播: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25,传播流: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6,电视人:3 / 26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在TV的画面音响刺激中长大,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上跟着感觉走。
27,容器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TV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自闭。
28,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过段时间,等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29,一面提示: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30,免疫效果:两提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像事先接种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遇到对立观点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1,警钟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
32,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33,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 / 2634,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35,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态度意见,甚至直接支配行动。
36,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信息:1 :①xx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5 / 26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6 / 26(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2、示现媒介系统:7 / 26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3、再现媒介系统: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4、机器媒介系统:对于这类媒介,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
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5、NII:即“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是1993年美国提出的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设想6、GII: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继“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后1995年进一步提出的规划。
简答论述1、简述动物传播的常见信号及其传播的局限性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8 / 26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10、信息社会的特点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12、简述我国的信息化建设13、对人类传播发展史做一个概要性的认识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名词解释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信号:3、象征符4、伴生符(副语言)5、体态符号(体态语言)6、意义7、符号意义8、明示性意义9、暗示性意义10、外延意义11、内涵意义12、指示性意义9 / 2613、区别性意义14、传播情景15、象征行为16、象征性互动理论(米德)17、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18、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一章也出现过)简答论述1、信号的特点2、象征符的特质3、如何理解象征符的自由性和随意性4、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5、符号的基本功能6、符号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8、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象征行为的特点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12、简述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13、简述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10 / 2614、文化的象征化(现代社会符号环境)及其产生原因(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你对象征文化的看法。
P5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名词解释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6、模式7、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8、传播过程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9、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10、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11、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12、赖利夫妇系统模式13、马莱兹克系统模式14、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简答论述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11 / 263、简述传播总过程(系统)研究的必要性4、简述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5、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6、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P57)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镜中我(社会我)(库利)4、社会化5、自我表达6、姿态简答论述1、如何理解“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3、如何全面理解人内传播4、简述内省式思考主我与客我(米德)自我互动(布鲁默)(用自己成长的亲身体验,评析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6、简述人际传播的动机12 / 26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8、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9、简述姿态的传播功能10、简述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名词解释1、群体2、群体意识3、群体规范4、群体压力5、信息压力6、趋同心理(遵从性)7、集合行为8、暗示9、群体暗示10、群体感染11、模仿(塔尔德)12、群体模仿13、“匿名性”原理14、组织15、组织传播13 / 2616、公关宣传17、广告宣传18、企业标识系统宣传(CIS)简答论述1、群体的本质特征、分类及其社会功能2、群体意识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4、简述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的关系5、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6、简述制约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7、组织的结构特点8、组织传播及其功能9、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及其传播渠道和媒体形式10、简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11、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廉价报纸(大众报纸)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李普曼)4、二次环境14 / 26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简答论述1、大众传播的特点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7、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8、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及其革命性发展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忧虑态度: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试论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