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8.倒U状曲线:一则消息中或高或低的恐惧都将导致少量的态度改变,而中等程度的恐惧将导致最大量态度的改变9.大众传播功能与效果的区别:大众传播的功能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对受众的认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功能的研究对象是传播媒介及其内容,即大众传播的功能的研究客体是大众传播本身,而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的客体是经过传播之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的改变。
10.两级流动模式:来自大众传播的消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流动传播,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1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的动机: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人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同时人也有好奇心,对外部世界有了解的欲望娱乐消遣,满足情感和精神的需要:人们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除了是了解信息外,主要是为了欣赏文艺节目和娱乐。
获取知识:除了上述动机外,通过媒介了解信息,从而增加人际交流中的共同语言以及从传播内容中获得情感需要。
12.子弹理论:子弹理论又称魔弹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为。
13.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地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仅拥有极小或者有限的效果,传播中有另一些相互牵制的因素会影响传播效果。
14.教养理论: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而非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观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并且人们基于这样的现实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作出判断。
、15.麦卡卢汉的媒介决定论:①热媒介与冷媒介:电影广播照片书籍等传递信息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用过多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媒介是热媒介。
而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需要感官和思维配合理解的就是冷媒介,比如电视电话漫画谈话。
②媒介即信息: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③地球村理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世界变成了一个部落,地球变成一个村庄。
16.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人们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就倾向于大胆表达,当发现自己是少数时,就会选择沉默或者附和优势意见。
17.第三者效果: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一般读者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行为态度的影响18.强大效果模式:如果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审慎地筹划节目或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就能发挥强大的影响。
19.把关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是指在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权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决定让那些信息通过并如何通过的人或者机构。
编辑记者和国家,政府等都可以充当把关人。
20.议程设置: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媒介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以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也就是说,当某一问题被大众媒介所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就会得以提升。
21.抽象阶梯:人类语言将不同数量的信息编成单一符号的能力,简称抽象阶梯。
越是抽象,字词与现实的联系越不直接,他们之间的相符程度就越低。
二、简答1、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弱点直接传播:人际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中介物随意性大:在人际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和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都能随意调整保密性强:因为这是一种直接交流反馈迅速:由于这是一种面对面或者借助简单媒介的传播,因此传者与受者之间能迅速反馈速度可控:双方能根据需要进行速度的控制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由于这是一种面对面或者借助简单媒介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传播效率不高容易走形:多为口头传播,信息的复制和保存能力差多数留于记忆:由于个人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形成人为的传播障碍2、大众传播中信宿对信息的选择过程①选择性接触:受众倾向于接触那些他们认为与自己已有态度相一致的媒介讯息,并且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和不感兴趣的信息,即可能带来不协调的信息。
②选择性理解:人们通常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和理解传播内容,或根据自己已有观念来理解信息,对那些与自己原有观点相反的内容加以排斥和扭曲,以维持自己现有的观念和立场。
因此受众对所接触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不一定同传播者想要给予的意义相一致,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理解③选择性记忆:受众成员对其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长久地映入脑海中,而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只是有选择的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被忽略。
人们只倾向于记住与自己“主导参考结构”相一致的态度,而忘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资料。
3、信宿在解码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信宿在解码过程中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1)结构因素:指感官刺激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引起的反应(2)功能因素:具体体现为人们理解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组织起来而赋予其意义,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需要和动机:只有外界刺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会被受众注意和理解,否则就会被回避②、态度:受众的理解呈现与已有态度一致的趋势③、情绪: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产生不同理解④、个性:个性不同的人们会对同一传播内容产生不同理解⑤、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塑造人们对传播内容的观点⑥、假定:理解是根据已有的假定而来的4、大众传播的内容有哪些共性以及哪两种基本形态①选择性: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是其经过选择的,并不是全盘反映的。
同样,受众所收到的信息,也只是其从媒介提供的内容中选择出来来的②综合性: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的内容是综合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都会有③公开性:是面向社会的,是公开的④娱乐性: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是娱乐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
⑤政治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往往符合某一政治集团的利益。
大众传播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说什么”和“怎么说”“说什么”是特定内容,是传播的核心,传播内容的差异就体现在这里。
“说什么”不是由完全有大众媒介决定的,而受制于他们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怎么说”就是特定的传播内容和手段,虽然它具有外在性和形式性,但是其作用举足轻重,传播学中关于劝服与态度改变的问题,大多涉及这一方面。
5、大众传播的受众有哪些群体性与个体性特点受众在接受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时,即具有群体特性,又有个体特性。
(一)群体特性①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巨大。
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甚至上亿来计算,这些受众除了工作和睡眠,接触大众传播的时间最多,一般为4到6小时。
②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散在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动机,互不认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群体③大众传播的受众由成分复杂的一大批人组成,不同受众对不同的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④大众传播的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是笼统的,只能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而无法了解单个个体的要求(二)个体特性①虽然大众传播的受众大多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是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受到人际传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又由于个人心理结构的差异,因此表现在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方面均有所不同。
②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内容三者之间,除了受众对社会信息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外,传播者与受众的利益是否一致,也会影响传播效果三、综述1、七种宣传策略(概念及举例)(1)辱骂法概念:辱骂法是给某一思想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用证据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
辱骂法在比较广告中被使用,更普遍地是被运用在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公开演讲中。
举例:(2)光辉泛化法概念:光辉泛化法又称晕轮效应,是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加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类事物。
比如产品的名称都会使用好字眼。
光辉泛化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使用极其普遍,因此人们很难注意到它。
举例:(3)转移法概念:转移法是指将某种权威、约束力、令人尊敬或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转移法通过联系过程起作用,通过联系而欣赏,传播者的目标是将一种观念、产品或某项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
转移法在政治和商业上都有广泛的用途。
有时转移法也可以借助两个人在一起的场面实现,将一个人的魅力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举例:(4)证词法概念:证词法利用某些令人尊敬或讨厌的人说出的话,来加强对某人、某事、某产品的定义效果。
通常,证词的信源的可信度越高,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