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走进孔子——《孔子拜师》教学实录教材简说:《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激发对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猜他是谁?师:同学们,请你猜猜他是谁?他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开私学传统。
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正因为此,我国政府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我国台湾地区和美国还把他的生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孔子。
(出示孔子图)2、交流课前搜集的孔子资料。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
(板书课题,提示拜的写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检查、交流:(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传授、敬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2)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名”、“字”。
孔子和老子名字后面都有“子”,这是古人对有学问男子的尊称,还有孟子墨子等,后来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古代人不仅有名,还有字,他们称呼自己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3)交流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3、学习第一自然段。
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因为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理解渊博和远近闻名。
)小结:是啊,当时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齐国的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还要拜师求学,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谦虚好学)三、品词析句,感悟孔子品行1、默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a.师:你体会到了孔子一路上很辛苦,那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b.理解词语。
一路上,孔子会遇到些什么呢?——孔子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为了早点见到老师,他白天黑夜不停地赶路,他走啊走啊,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c.(1)想象说话:在这几个月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孔子饿了就_______________。
累了,孔子就_______________。
天黑了,孔子还_______________。
正是这样___________ 、___________,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2)读出感受。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不怕辛苦,孜孜不倦不)过渡:孔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老师。
(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老子、孔子相见的情景。
(3)比较两组近义词,体会人物高尚的品行。
出示:a.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b.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必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他们都有“等”的意思,一个是重在“迎接”,一个重在“等待”。
从他们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小结:是呀,作为一个鼎鼎有名的大思想家,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到城门口去迎候一个学生,你们能体会到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吗?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学无止境”。
(4)联系生活说一说。
师引读: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是因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孔子之所以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是因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孔子之所以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还是因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从这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谦虚好学)2.分角色朗读二人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孔子拜见了老师,老师收下了他,孔子又是怎样学习的呢?(1)指名读。
(2)谈体会。
(孔子认真学习,老子用心教学)师: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话,用心感受学生是怎样认真学的,老师又是如何孜孜不倦地教的。
4、谈谈对孔子和老子的印象。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读读相关句子:见课后习题.2、拓展阅读孔子拜项橐(tuó)为师。
3、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17、孔子拜师孔子拜老子谦虚有礼诲人不倦孜孜不倦学无止境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拜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分四部分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情。
第一部分写孔子决意拜师。
第二部分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品行。
作者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2、目标设定要求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激发对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二、教法与学法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
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学无止境”的意思。
再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流程分四步进行:猜谜导入——整体感知——学习品行——拓展延伸【猜谜导入】设计的意图:帮助学生对孔子的了解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了解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人产生的影响。
【整体感知】1、认读词语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纠正容易读错的词语读音。
2、理解词语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养成查字典、问家长、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习惯,同时也为后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段做准备。
3、读中感悟,学习品行这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