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近五年我国猪营养研究进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蒋宗勇在养猪业,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养重于防,防重于治”。
只有养好猪,才能给猪场带来经济利益。
而在饲养过程中,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养好猪的必要条件。
在养猪的各个环节,母猪、仔猪、育肥猪,其所需营养均·有所差异,因此要细化饲养管理。
母猪营养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在世界上排名第一。
近些年,我国保持年上市生猪6.6亿头,母猪存栏量约为4800万头,但我国母猪生产性能远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水平。
过去五年内,母猪营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猪场越来越多。
这些规模化猪场以饲养瘦肉型猪为主,瘦肉型母猪和传统母猪的营养需求有很大的差异。
母猪的营养水平及能量水平对妊娠母猪体况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体况对母猪繁殖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母猪过肥或过瘦,都会影响其繁殖性能。
在生产实际当中,规模化养猪场妊娠母猪采取限饲的手段,根据体况的胖或瘦来凋节其饲料用量,让其达到理想的体况。
郑爱荣等报道,妊娠35d以内按照维持需要的1.2倍饲喂母猪,其胚胎存活率最好,显著高于维持需要的2或0.6倍,所以这个阶段,控制营养水平非常重要。
徐盛玉等进一步证明饲喂过高或过低营养水平的日粮,引起母猪孕酮分泌过高或过低,降低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视黄醇等,降低胚胎成活率。
营养水平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能量水平。
实际生产中,妊娠母猪一般采用限饲的管理方法,能量水平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
周平等报道,按NRC推荐量给59.0kg后备母猪减少或增加叫12.5个百分点的饲粮能量水平,母猪发情率随能量水平增加而提高。
但若过度限饲,母猪妊娠期( 30d至分娩) 能量限饲( 80%NRC推荐水平)会抑制后代仔猪早期生长及肌纤维发育,降低仔猪初生重、断奶重和日增重。
此外,在生产实践中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在母猪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3%油脂粉,可显著提高仔猪初生重。
限饲也有一个弊端:在猪场中,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妊娠母猪傲傲叫,因为每天给它们的饲料量非常有限,它们很饿。
那么应如何解决呢?在生产实践当中,往往在饲料里面适当的添加粗纤维,比如苜宿草粉、麦糠、米糠、稻谷等,可增加饲料容积及母猪饱腹感,改善繁殖性能。
张金枝等报道,妊娠母猪从妊娠25d到分娩,饲粮中添加20%苜宿粉可显著提高母猪体增重、断奶窝仔数、哺乳期仔猪成活率。
这种做法具有晋遍性,在很多猪场都已经得到证实。
初产母猪、经产母猪所需纤维水平也有所不同。
第1胎母猪饲粮含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为10.8%,每日摄入量为222g,第2胎母猪饲粮NDF水平为15.8%,每日摄入量为365g可显著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我国泌乳母猪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采食量上不去,泌乳母猪因采食量或者能量不足而降低泌乳住能的很常见,因而提高能量摄入是生产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提高?在生产当中,泌乳母猪料中通常添加2%-3%脂肪粉,以补充能量的不足,提高母猪泌乳量和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
大量的研究发现,由于妊娠母猪实施限饲,常常会导致蛋白质摄入量不足。
低蛋白日粮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后代造成不良影响。
低蛋白会降低胎儿重量,并会影响仔猪以后的代谢机能。
在泌乳母猪阶段,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仔猪肌纤维发育受到损害,最后影响后代猪的瘦肉率。
在饲养母猪时,并不主张在母猪妊娠阶段采用低蛋白饲粮或者蛋白限饲。
功能性氨基酸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过去对精氨酸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在饲粮中精氨酸的含量已足够,不需要另外添加,包括最新的美国NRC中,精氨酸的需要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我们需要对精氨酸重新认识,精氨酸主要发挥功能性作用,即营养凋控作用。
国内的专家做了很多实验,刘俊峰等给初产环江香猪母猪日粮乏添加0.83%精氨酸,显著提高胎儿个体重以及其他生理生产指标。
添加精氨酸可以使母猪脐带血管变粗,血流量加大,使得母猪的营养向胎儿供应充足,提高胎儿的生长速度。
添加1%精氨酸,可以使妊娠母猪的产仔数平均有所提高,其后代仔猪上市时肌纤维含量比没有添加精氨酸的数量提高了20%~30%,眼肌面积也有所提高。
然而,精氨酸价格比较昂贵。
国内开发的NCG (精氨酸替代物:N-氨甲酰谷氨酸) 间接发挥精氨酸的类似作用,具主要功能是促进体内精氨酸合成,旦其价格比较便宜。
经研究发现,添加8%NCG的效果接近添加1%的精氨酸。
在妊娠期64d开始至泌乳期26d经产母猪饲料中添加共轭亚油酸,发现共轭亚油酸可穿透胎盘屏障或通过母乳进入仔猪体内并影响仔猪体脂代谢。
仔猪营养近几年,全国发生仔猪腹泻的猪场达80 %以上,在冬春季节尤其严重。
围绕这样的问题,从营养学的角度,国内乃至世界有两个比较热的研究领域。
肠道健康的营养凋控研究、抗生素替代物(特别是绿色饲料添加荆) 的研究。
抗生素的问题,在全世界都引起了高度重视,所以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是热点。
仔猪营养中,需关注能量来源和水平。
我们知道教槽料中往往需要添加乳清粉,但乳清粉比较昂贵,因此刘鹏等比较了使用葡萄糖代替一部分乳清粉的效果,结果显示代替4%~6%的乳清粉效果不受影响。
在油脂方面,通过比较教槽料中10 %椰子油、10%鱼油和10% 猪油饲粮饲喂28日龄断奶仔猪的效果,结果表明,椰子油饲喂的仔猪的生长性能优于其他油脂。
因为椰子油是中链脂肪酸,而鱼油和猪油是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不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
仔猪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高,则容易引起腹泻,蛋白质水平低,则能量不足,影响生长性能。
在蛋白质来源方面,发酵豆粕、酶解豆粕、膨化豆粕等均对饲养有所改善,因为抗营养因子降低、蛋白质分子变小,更容易消化吸收。
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2%~4%血浆蛋白粉,对于提高仔猪增重的效果是明确的,如果没有血浆蛋白粉,则比较容易发生腹泻。
另外,通过比较无血浆蛋白粉、添加血浆蛋白粉、添加灭活血浆蛋白粉对仔猪肠道发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灭活后血浆蛋白粉的效果下降。
因为血浆蛋白粉中含有兔疫球蛋白,若血浆蛋白粉保存时间过长或其兔疫球蛋白活性不高,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故蛋白质水平和蛋白质来源合理的配台的选择才能选择一个恰当的水平。
(见表1)表1 仔猪饲料蛋白质适宜水平实验对象饲料蛋白质适宜水平资料出处35日龄断奶仔猪20-22% 郝瑞荣等,200918日龄断奶仔猪18.90% Yue等,2008断奶仔猪(初始体重21% 王华朗等,20097.12±0.54kg)赖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在仔猪饲料中发挂了重要作用,在教槽料中添加精氨酸可以堤高仔猪的增重和消化道的发育。
Yao等在21日龄断奶仔猪饲粮中连续7d 添加1%精氨酸,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提高小肠绒毛高度,降低十一指肠和空场隐窝深度。
谷氨酷胺可以改产仔猪肠道发育,可显著提高猪小肠上皮细胞增值率和蛋白质合成率,降低蛋白质降解速率。
谷氨酷胺和益生菌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教槽料、乳猪料中添加0.89%的苏氨酸效果最佳,黏液素的表达水平最高。
黏液素是肠道抵御的病原的重要物质,有点值得注意的是,苏氨酸需要恰当的添加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研究世界各国抗生素用量对比发现,丹麦为50mg/kg猪肉,美国300mg/kg猪肉,中国1250mg/kg猪肉,我国抗生素使用量是最大的。
至2008年,丹麦每生产1头猪所使用的抗生素总量比1997年减少了82%,饲料中不再使用抗生素作为添加剂,抗生素仅作为治疗药物。
丹麦不再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后,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猪的生产性能未受到影响,可见饲料不使用抗生素是可以实现的。
不用抗生素怎么办呢? 益生素、益生源、乳酸菌、壳聚糖、酵母培养物等有具有一定替代抗生素的潜力。
这些新产品要完全代替抗生素还有一定的难度。
国内关注比较多的是抗菌肽的研发。
抗生素有耐药性、不容易降解,会残留,导致人体的耐药性。
抗菌肽是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旦其在体内能够被降解。
没有耐药性和药物残留,因此被认为是绿色的饲料添加剂。
酶制剂在饲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玉米是主要的能量饲料,在配方中占的比重较大,一般在60%以上。
小麦部分替代玉米,并不会影响畜禽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但需要控制替代的量。
并额外添加植酸酶。
此外,Zeng等在体重约为10.32kg的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新型植酸酶,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可提高玉米豆粕型饲粮钙、磷和氨基酸释放率,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仔猪生长性能。
生长育肥猪营养由于我国规模化猪场多引进国外品种,因此对于国外品种生猪在育肥期间所需能量水平会有所差异。
(见表2)表2 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猪推荐能量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品种体重阶段(kg)推荐能量(MJ/kg)+蛋白质水平资料出处美系长白猪20-40 14.23+19.5% 何若刚等,2009 美系长白猪20-40 14.23+17.5% 李秀宝等,2010 新美系长白猪40-70 13.81+18% 蓝海恩,2010新美系大约克夏猪70-90 14.2+18.6% 何若刚等,2009 三江白猪70-200 13.98+14% 黄大鹏等,2009 荣昌烤乳猪5-11 15.06+18% 陈德志等,2009杜长大70 13.26+11.5% 杨强等,2008在育肥猪的饲料营养研究上,业内焦点主要聚焦在改善肉质方面。
在育肥猪饲粮中添加1.5%或1%的精氨酸,可显著降低猪肉中自由基含量和滴水损失率,提高总抗氧化能力,并提高肌内脂肪含量。
饲粮中添加500~2000mg/kg的甜菜碱显著提高70kg杜长大猪生产性能、瘦肉率和肉品质,降低背膘厚度。
宰前以饮水方式添加500mg/L硫酸镁,可降低猪肉亮度、滴水损失和剪切力。
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是研发饲料配方的依据,因此业内企业以及专家希望能够对全国各地各种饲料的营养成分能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测定。
此外我国目前开始关注利用净能体系来配置饲料,尤其是生猪育肥阶段,用净能体系排至伺料,使饲粮营养更加均衡。
摘自《当代畜牧》2013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