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井田内地层(见表1)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龙谭组(Pl)、下三22叠统飞仙关组(Tf)、永宁镇组(Tyn)及第四系Q。
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11 如下:
1、第四系(Q)
厚0,41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
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区。
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
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yn) 1
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总厚平均405m。
3 第三段(Tyn):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
区内可见残厚约100m1
左右。
2第二段(Tyn):以黄灰、灰绿争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
1
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185m,平均厚160m。
1第一段(Tyn):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
1 厚144-150m,平均厚145m。
永宁镇组产:Tirolites 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 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 discites 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 1
总厚约629m。
分上、下两段,其上段分三个亚段。
2-3上段三亚段(Tf):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
底部20m左右为紫1
红色钙质泥岩,厚约161m。
发耳矿井地层简表表1
厚
地
度
(m
层
)
0-
第四系(Q)
41
0-
90下第三系(E)
二上
桥1
统
三叠系(T) 组6
(
(6
T) 3
T3e
) 法
下郎
段组29
中统(T) (2
(9
Tf2T21
) f)
上
段,
关岭组(T2g) (10Tg0 2 3
)
192 中段(Tg) 2
2-
35
2
11
8-1 下段(Tg) 2
18
2
永
第宁
四镇57
段
下统(T) 组-21
(T2(03 4
ynT2
) n
y)
3 第三段(Tyn) 882 -3
25
135-2 第二段(Tyn) 2 160
101-1 第一段(Tyn) 2 211
上35
飞仙关组段4-
(Tf) (591
Tf0 1
2
)
97
1 下段(Tf) -11
90
龙
上谭18
统组5-
二叠系(P)
(46(
l
P) p5 22
)
20
峨眉山玄武岩0- 组(pB) 732
2
茅
上口
段74
组
下系(P) (-21 (
pm85 1p12
) m)
270-1 上段(pm) 1 600
70
栖霞组(pq) -21 37
梁山组(pl) 301
-1
22
石炭系至二叠53 系过渡层-5
(c-p) 5
马
上平17统群0- 石炭系(C) ((27C) Cm0 33 p)
达12
中统(C) 拉1-2 组13
(0 Cd2
)
35
滑石板组
-5
(Cd) 2
45
摆
佐28
组3-
下统(C) 1
(52
Cb9 1
)
21
大塘组(Cd) 1 9-
41
6
91
岩关组(Cy) -21 03
代
上化
90
统组
泥盆系(D) -2 ((
92
D) Dd33
)
74
响水洞组
-1
(Dx) 3
36
火
烘26
组0-
中统(D) 2
(71
Dh6 2
)
上
段67
罐子窑组
(-3
(Dg) 2
Dg12 2
2
)
11
1 下段(Dg) 0-2
29
3
2-2上段二亚段(Tf):紫色、灰绿色相间,钙质泥岩与细砂互层,中部及底部夹1
较多的细砂岩透镜体,厚198m。
2-1上段一亚段(Tf):紫红色泥岩夹薄至厚层状细砂岩,富见蠕虫状方解石脉。
1
厚101-132m,一般120m。
飞仙关组产:瓣鳃类、菊花石动物群:Claraia wangi(王氏克氏蛤)、OPhiceras(蛇菊石)、Eunorphotis multiformis (多钸正海扇)等。
4、二叠系上统龙谭组(Pl) 2
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组成。
含煤47-78层,底部2-3m为铝质岩。
含大量菱铁矿结核、黄铁矿结核。
总厚410-430m,平均厚418-68m。
根据岩性及含煤性,将本组划分为三段: 3上段(Pl):17号煤层底板至龙谭组顶界。
厚170-190m,一般181m。
2
2中段(Pl):标志层B顶板—17号煤层底板。
厚137-179m,平均厚157.41m。
26
1下段(Pl):龙谭组底界(铝质岩)—标志层B顶板。
厚57-107m,平均厚
80.27m。
26
龙谭组产:Gigantonclea(单网羊齿)、Gigantopteris(大羽单齿)、及Oldhamina(欧哈姆贝)、Meedella(米克贝)、Codonotusiella(喇叭 )等化石。
5、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 2
上部为灰绿色玄武岩,坚硬致密,具紫红色铁质晕圈,有气孔。
厚度不详。
二、煤层
含煤地层为龙谭组,含煤情况见表2,现将在龙谭组分上、中、下三段分述如下:
3上段(Pl):厚150-201m,平均厚181m,本段除煤以外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2
砂岩、其次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产大羽羊齿、栉羊齿、细羊齿植物化石,中部及顶部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本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小,井田南西部略偏薄,北部略偏厚,北东角最薄小于150m;倾向上北东部深部与浅部无大的变化,南西部深部有变厚之趋势;横向上变化规律不明显。
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3、5、7、10、13、16号煤层底板。
龙谭组含煤特征表表2
地层煤层可采厚度
含含
煤煤层代号厚度(m) 层数厚度系厚度(m) 系数数数
(%) (%)
150-201 20.35-30.96 22.12-14.93 3Pl 21-23 14 13 11 2
181 25.38 20.46
137-179 6.67-17.34 1.02-5.92 2Pl 10-32 8 4 3 2
157.41 12.55 4.55
57-107 1.78-16.31 0.22-8.27 1Pl 3-18 11 3 5 2
80.27 9.13 3.76 本段含可采煤层1、3、5-2、5-3、7、10、12、13-1、13-2、14、15-2、16、17号共13层,其厚度、间距、层数较稳定。
本段顶部1号煤层顶板为标志层B1,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一般.5-5.0m,产瓣鳃类及腹足类动物化石,全区稳定。
中段(P2l2):厚137-179m,平均厚157.41m。
除煤层外本段主要由细碎屑岩组成,岩性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及菱铁矿薄层。
17号煤层以下富含黄铁矿,反应了还原条件。
17号煤层以上一般不含黄铁矿,17号煤层为中段与上段的分界。
产大羽羊齿、细羊齿、栉羊齿植物化
石。
26号煤层顶板产稀少的腕足类、瓣鳃类、腹鳃类、腹足类动物化石。
本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横向上井田中部较薄,南西和北东部较厚,有两端逐渐增厚之趋势;倾向上井田北东部浅部与深部厚度无多大变化,南西部有浅部较厚,深部较薄之趋势;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17-21号煤层及26-28号煤-1-2层之间。
本段含大部及局部可采煤层21、23、23、17,煤层沉积连续差,厚度、层间距变化大,时有尖灭、分岔现象,煤质差、结构复杂。
1下段(Pl):厚57-107m,平均厚80.27m,除煤层外本段主要由细矿屑岩组成。
2
岩性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
含黄铁矿结核及菱铁矿薄层。
底部为一层厚2-3m左右的铝土岩;中部夹一层凝灰质砂岩;顶部为一层厚1m左右较稳定的高岭石泥岩(B[sub]6),为下段与中段的分界标志。
产大羽羊齿、带羊齿植物化石,29-3顶板稀少的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本段岩性沉积厚度变化大,横向上其沉积厚度有井田南部较厚,北部较薄之趋势,但规律不明显。
基最厚点是1105号孔107m,最薄点是902号孔57m。
倾向上浅较厚,深部偏薄。
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33-34号煤之间,呈透镜状分布于29-1—标志层B6之间,这些砂体控制了本段的沉积厚度变化。
本段含可采煤层29-1、29-3、33号,煤层间距变化大,连续性差,煤层增厚、变薄、分岔、尖灭现象普遍,煤层结核复杂,煤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