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科技师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院(系、部)名称: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学生姓名:文诗学生学号:1910100204 指导教师:庞海明2014年3月10日科技师学院教务处制摘要一好的摄影作品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能将拍摄者的思想情感直观的呈现给观众。

诚然,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源于客观现实,但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

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构图手段呈现出比客观现实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摄影画面。

人像的拍摄是当今大众生活中最普遍的拍摄题材,是人们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拍摄的人像摄影作品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拍摄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把人像摄影当做随意的消遣,而是追求更加生动耀眼、富有魅力又独具特色的人像照片。

这就要掌握一定的人像摄影构图技巧,只有画面的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通过调研和实践,对日常生活中普通拍摄者和初学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参考国外文献,了解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形势,综合分析解决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论述提升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建议,以及各种人像摄影构图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关键字: 人像摄影;摄影构图;方法分析前言人像摄影,无论是对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都是常见的拍摄题材中最重要的容,尤其是对于普通的拍摄者来说,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拍摄人像。

外出旅游、朋友聚会时会合影留念;偶尔发条微博,会秀几自拍。

有些人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的照片却了无生趣,平淡无奇。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诞生于绘画构图,众多绘画艺术家在多年创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使画面看上去更漂亮的构图规则,这些规则同样适用与摄影艺术。

不同的是,相机本身(镜头的选择;图片的处理等)为摄影提供了多种个性表现的可能。

[1]通过摄影者的匠心独运和情节生动的画面布局,一幅形神具备的人像摄影作品才得以诞生。

大部分人拍摄人像时,都会将被摄对象简单的放在取景画面中,最终得到的画面效果往往普普通通,毫无特色;而有些人拍摄的照片总是赏心悦目,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

这就是摄影构图的神奇作用。

好的容和思想要通过具体的形式结构来呈现,然而摄影构图作为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大量人像摄影构图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了解了人像摄影构图的构图形式和方法,以及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通过广泛的访问调研和不断的摄影实践,总结了普通拍摄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对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详细分析人像摄影构图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在了解基本构图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提升,阐述影响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景别、画幅、角度等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因素的特性和功能,提出了根据不同的拍摄容合理调节各种因素以提升照片效果的建议,最后基于对文献和摄影实践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各种构图形式方法在实际拍摄中的选择和应用技巧。

一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现状国外的摄影家们对摄影构图高度非常重视。

如被誉为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的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2]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对拍摄画面的布局非常敏感,他看似轻松随意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严谨的画面构图所呈现出来的。

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

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

”长期以来,人们总结出了很多人像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和法则,国外的摄影家却经常告诫人们,对摄影构图法则不要过分拘泥,因为它会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事实上,他们的许多名作也并非都是采用这些法则来创作的。

他们非常看重摄影的临场感。

摄影时,拍摄者必须根据拍摄容环境和创作意图等进行灵活的处理。

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也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

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能在脑海中预先形成一个生动的图像。

通过经常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

”[3]构图学是西方国家摄影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摄影师偏爱充满画幅的构图,讲求质感、形状、色彩,同时他们征服自然的欲望也非常强烈,往往会借助科学技术塑造出酷似真实的形象。

中国摄影家元认为:“亚当斯利用大相机来突出对工业精密性的崇拜。

而且,那样的精密已经超越了我们由眼所能看到的,反而显得生硬。

”[4]二国摄影构图的发展现状首先对于摄影题材,当今中国摄影的题材已经非常广泛。

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的不同,使其与西方的摄影题材有很大差异。

比如西方一直盛行人体摄影的艺术传统,而中国摄影师则以风光拍摄为摄影主流。

而且,与国外征服自然的占有欲不同,中国摄影师的画面人与自然永远是和谐统一的,讲究主体一陪衬的相互融合,相互衬托。

这种构图风格早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就已经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画成熟的最早,出现在晋宋之际,即公元4世纪、5世纪之交。

而在西方,自然之美在17世纪走进荷兰艺术家的画纸。

正如林语堂有一段话论述了中西方艺术表现对象的差别,生动有趣,他说:“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

”“西方人想到‘胜利’、‘咱由’、‘和平’就一定想到一裸体女人的影子” [5]这一点中国人永远不明白,为什么胜利、自由之神一定是女人而不是男人?正如西方人也把我们表现山川之美的曲线看成是老婆脸上丑陋的皱纹。

另外,中西方摄影的表现手法同样各有侧重,比如对同样风景拍摄时,国外的摄影师多数会以峰峦的棱角或光与影的变幻入镜,但中国的摄影师更愿意去展现山峰中云雾缭绕的朦胧之美。

不得不提的是,摄影构图上的风格与摄影师性格特征的紧密联系。

正如西方人的热情奔放,偏爱色彩浓烈,画面饱满的构图风格,力图求真,。

但对于我们向来追求矜持婉约之美的中国人则追求完美的画面意境。

绘画艺术中,中国山水画通常讲究大块的留白,放到摄影师的画面构图中,则变成了利用省光来留黑。

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画面增添空灵之感,同时也给观赏者留下遐想的空间。

相对西方人的追求形似,那么我们则是追求神似。

中国的摄影大师也曾说过:“意境是指心意里面的环境,它建立在联想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

”[6]也许正是如此,才使得中国摄影师的思想像匹挣脱了束缚的野马,自由驰骋,也使他们所追求的意境在摄影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人像摄影构图方法分析对于摄影初学者而言,那些长期以来被人总结出的构图规律,虽不是僵死的教条,但作为摄影构图的理论知识是一个摄影者必修的基础课程,他们能起到引导和入门的作用,如果不能娴熟的掌握基础理论,又何谈灵活的运用呢?在人像摄影过程中,构图同样非常重要且最难掌握和应用的部分,尤其是对于摄影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组织复杂的构图要素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要从摄影构图中各个基本要素的特性入手。

摄影构图要具有审美性,基本要求为画面简洁、完整、生动和稳定。

这样的画面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规律。

掌握这样的基本原则是不够的,普通的拍摄者没有专业摄影基础,依然会在对照片进行布局的过程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归纳整理,主要有:人物主体的定位问题;人物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问题;人像摄影画面杂乱喧宾夺主问题;人像摄影画面完整性和稳定性问题。

根据实例,对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解决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得出了提升构图效果的可行建议,人物主体位置不是固定的,可通过各种构图手段来呈现画面的形式美,如黄金分割法、框架构图法等等。

依据三角形构图可以使画面稳定,画面留出一定空间使照片更加富有意境等等。

经过归纳在构图的过程中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主次分明,用简洁的背景来衬托主题。

同时,摄影构图的形式是多样的,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形式。

另外拿摄影时的幅面来说,如今使用的数码照相机,其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为长方形,所以拍摄出来的画面分为横竖两种,而具体要采用哪一种,还要根据摄影者所要表现的不弄容而设定。

总结总之,摄影者想要拍出好的作品,就必须认识到构图的重要性,追求构图上的和谐。

摄影者根据创作意图对拍摄容谨慎的选择与精心的布局,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构图体现了摄影者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摄影创作也是一种固定少例外多,常规少变化多的精神劳动。

[1]但无论拍摄容怎样变化,好的作品永远离不开巧妙的摄影构图的支撑。

参考文献[1] 洪新.也谈摄影构图的形式美[J].影友漫谈,2005,05:50.[2] 春蓉.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意义、原则及方法[J].工学院学报,2010,06:第9卷第3期.[3] 影像新时空. L.小雅各希斯——构图的最基本因素[Z].名家方言,2008,05:第2版.[4] 元.瞬间遗思[M].文化,2000,09.[5] 林语堂.论中西画,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M].文艺,1990:270-272.[6]元.瞬间道思[M].[7] 晓民.拍摄好人像摄影[J].才智,277.[8] 维良编著.教师心理卫生[M].知识产权,2009,09:8.[9] 秀玉,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02:17-24.[10] 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师大学学报,2010,03:47-51.[11] R.L.Schwa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in,Sikulan Editor , Macmillan,1996:133.[12]Barry A. Farber,Crisis in E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the American Teacher, Jossey-Bass Inc,1991: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