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临床应用学科。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生物因素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取代传染病称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这些至死疾病与吸烟、酗酒等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中介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

许多实验和临床证据也证明,心里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身心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认识完整的体系,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总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5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模式: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像医学工作的结局。

7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8调查法:是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9心理测量法:是指以心理测验或评定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测验工具或量表,以达到医学心理学临床和科研的工作要求的一种方法。

10个案法:是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包括搜集被试的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以及有关人员做出的评定和情况介绍。

11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12相关研究法:是考量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13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

1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感觉的特征:感觉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后像、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觉。

1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7知觉的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8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再现。

19记忆分类:内容分—形象、逻辑、情绪、运动。

加工方式和保持时间—感觉、短时、长时。

20注意: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21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重要特征。

方式分类—动作、形象、抽象。

指向性分类—聚合和发散。

独立程度—常规和创造性。

22情绪和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23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24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25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6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27人格: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8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

29人格心理结构:倾向性、心理特征、自我调节系统。

30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3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归属和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

32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33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34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35气质: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6性格:个体在生活方式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37性格的特征:对现实方面的性格、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8心理健康的概念: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39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

40婴儿期三大营养:物质营养、信息刺激、母爱。

41青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认知活动具有一定精确性和概括性,意义识记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

42青少年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促进: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保持情绪稳定、预防性意识困扰、消除心理代沟。

43青年期心理特征: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意志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

44青年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防止性的困扰。

45中年期心理健康: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处理好家庭中各种关系,顺利度过更年期。

46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19世纪末创立,主要包括潜意识、人格结构、性心理发展理论、防御机制理论和心理障碍的心理病理学理论。

47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思、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48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快乐原则-全部能量用于一个目的追求快乐,自我现实原则-自我是否对环境有良好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超我至善原则。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是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49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思、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压抑,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

50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潜意识里的神经症性冲突是导致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潜意识冲突主要指童年时形成的,没有解决的冲突。

当本能的冲突不得不以伪装的和歪曲的形式释放时,就是以神经症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

51精神分析理论评述: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临床观察和个案研究,概念主要依靠逻辑的推断,缺乏有力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持。

过多的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是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了潜意识心理冲突的作用,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研究对象主要是病人。

52行为学习理论:来源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53认知理论:美国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

54ellis的abc理论:a-刺激性时间b-个体的信念系统c-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早年形成了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

极端思维、主观臆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扩大和缩小、个性化。

Kelly的个人构念理论。

55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

马斯洛的需要和自我实现,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罗杰斯-自我有两个子系统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

56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心理诊断:要对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做成心理方面的判断和鉴别。

57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及临床定表法。

58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施测条件、主试者因素、受试者因素-应试动机测验焦虑生理状态、信度效度及常模。

59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60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应用:功能分-智力、人格、精神心理测验、评定量表。

方法分-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61智力:人们在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

比率智商、离差智商。

62人格测量技术和方法:观察、晤谈、行为评定量表、问卷法、投射测验。

最常用问卷法和投射法。

63一般适应综合症gas: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分为: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64心理应激: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医学上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中。

有助于我们清晰的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可以通过任何消除或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

65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分类:现象学分-工作事件、家庭事件、人际关系事件、经济事件、社会和环境事件、个人健康事件、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喜庆事件。

对个体的影响分-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

属性分-主观客观事件。

66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cu,用以表示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一年累计超过300,第二年86%患病,150-300,50%,小于150健康。

67应激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个性特征。

68认知评价: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分为初级和次级评价。

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

69应对: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70社会支持: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等以及家庭、单位等社会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机制:缓冲作用假说、独立作用假说。

71个性与应激因素的关系: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影响认知评价、影响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72应激反应: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73应激的心理反应:情绪性应激反应-焦虑恐惧愤怒抑郁、认知性应激反应-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行为性应激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74健康行为: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