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辨证湿疹 转载

中医辨证湿疹 转载

中医辨证湿疹(转载)湿疹重在辨别湿热浸淫、脾胃湿蕴与血虚风燥。

以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比,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多为湿热浸淫证;以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差,神疲,腹胀便溏,多为脾虚湿蕴证;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者,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多为血虚风燥证。

湿疹治疗应根据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由于湿疹患者始终存在程度不同的瘙痒,故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适当的加用止痒的药物。

1.湿热浸淫证湿疹湿疹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泻肝汤组成与用法】龙胆草(酒炒)6g,黄芩9g,栀子(酒炒)9g,泽泻9g,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6g,柴胡6g,生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功能主治】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湿疹、带状疱疹、足癣等属湿热浸淫者。

【龙胆泻肝汤加减应用】皮疹发于上部者,加桑叶、菊花、蝉蜕;湿疹发生于中部者,加重龙胆草、黄芩用量;发于下部者,加萆薢、车前子;伴有青筋暴露着,加泽兰、牛膝。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非那根毫克)加维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

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毫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上述第一组穴治疗50例顽固性湿疹,结果显效以上占84%,总有效率达96%;第二组穴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35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

中医治疗湿疹之体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湿疹点。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先找寻湿疹点,令湿疹患者背向光亮处,在背部仔细寻找出低于皮肤,灰色发亮,针头大,散在的小点,此即湿疹点。

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肤,右手持一寸长的毫针,直刺该点,进针七、八分,小儿可浅刺,进针后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针不留针,每次可针10~15个湿疹点。

每日或隔日1次。

另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20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强的松10毫克(小儿酌减),每日3次。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达%。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之二(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曲池、足三里、肺俞、三阴交、血海;2、箕门。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第1组穴用于治疗全身性湿疹,每次选2穴,交替按顺序轮用。

用10毫升注射器,先抽%拘橼酸钠注射液毫升,再抽患者自身静脉血液6毫升,立即摇匀,得气后注入所选穴位。

每周1次为一疗程。

第2组穴用治阴囊湿疹,双箕门穴交替选用,以当归注射液于得气后注入,注毕艾灸15分钟。

每日1~2次,20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疗全身性湿疹46例,痊愈4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6];阴囊湿疹42例,有效2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中医治疗湿疹之电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同)。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以酒精消毒皮损区后,毫针由皮损边缘刺入皮下组织,针的方向与皮面平行,针刺数目按每块皮损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

然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20次/分,强度可逐渐增大,至病人感觉适度为止。

每次电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疗慢性湿疹26例(内包括神经性皮炎患者),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5]。

中医治疗湿疹之耳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肺;2、对耳轮(耳廓区域)。

配穴:神门、内分泌、交感。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第1组穴和配穴用毫针刺法,每次取1~3穴。

先将浸湿3%硫酸锌的衬垫紧贴于皮上,依次接电极板,盖以塑料布并用胶布固定。

术者将毫针刺入耳穴,接通直流电针仪,负极接耳针,正极接极板;治疗15分钟后,交换极性,再治疗5分钟,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第2组用刺血法,双侧均取,用左手固定施治之耳廓,使对耳轮部充分暴露,用右手持钢笔式紧握针(或三棱针)针柄,按对耳轮弧形切线的垂直方向,用针头于对耳轮轻轻划割,长度小于5毫米,划痕间距2毫米,使之微微出血,再用消毒棉覆盖创面,约3~4小时后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脱落。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第1组治65例,痊愈4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8];第2组治疗1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达100%。

中医治疗湿疹之刺血(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肺俞、委阳。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令湿疹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后背上部和双腿。

先以三棱针点剌肺俞,然后挤压穴区出血,即在其上拔罐。

之后,再点剌委阳出血加罐。

每穴留罐10~15分钟。

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手部顽固性湿疹38例,痊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湿疹之皮肤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大椎、膀胱经线(大杼至白环俞段)。

配穴:血海、风市、阿是穴。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应加阿是穴。

令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以皮肤针自上而下弹剌,重点为背腰段,叩剌强度中等,至皮肤潮红为度。

穴区可在直径1cmm内反复叩剌至潮红。

阿是穴可从外向内围剌,法同上。

每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40例湿疹,临床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湿疹之食疗(1)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4)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5)绿豆海带粥:绿豆30克,水发海带50克,红糖适量,糯米适量。

水煮绿豆、糯米成粥,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湿疹中药方-胃经积热【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

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清热【湿疹方药】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湿疹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湿疹外洗法】用艾叶一把,加鸽粪一把熬水,温洗秃疮后,再用温水淋洗一次,拭干。

【湿疹按语】湿疹由于胃经积热,化风生虫所致。

故方中以荆芥、防风透散风热于外;大黄荡涤胃热于下;连翘、百部、白藓皮泄热杀虫;当归养血祛风。

【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忌食辛辣湿疹中药方-脾虚化热【湿疹症状】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舌质正常,苔黄腻,脉陈弦细数。

【湿疹治法】养血清热,祛风除湿【湿疹方药】归尾5克,赤芍6克,干地黄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乌9克,胡麻仁5克,黄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参6克,蝉蜕3克,红花3克,蛇蜕3克【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忌辛辣腥发之物【湿疹按语】此型湿疹,以四肢为多,四肢为诸阳之本,脾主四末,并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湿,湿聚生热,热则生风,风湿博结,发于皮肤,四肢尤甚,所以治以养血,清热、祛风、除湿之法。

湿疹中药方-血热外感【湿疹症状】周身疹点细小坚硬为粟,质白根红,瘙痒异常,抓破则有黄色水液浸淫蔓延,痒极则肤红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湿疹治法】疏风祛湿,败毒泻火【湿疹方药】金银花3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白藓皮15克,野菊花10克,炒黄柏10克,炒黄苓10克,干生地10克,连翘10克,蝉蜕10克,荆芥3克【用法】浓煎,分三次服。

三剂为一个疗程。

疮愈后则停服,未痊愈可续服三剂。

如经数月或一年后再发时,可照方再服【湿疹按语】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清热败毒而消肿;生地、黄苓、黄柏、连翘清热凉血泻火,并能燥湿;土茯苓、白藓皮祛风除湿;蝉蜕、荆芥疏风散热。

湿疹中药方-风湿蕴毒【湿疹症状】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皮纹增宽加深,色素沉着、苔藓样明显,瘙痒无度,色薄白苔少,脉细数。

【湿疹治法】熄风止痒,除湿解毒【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忌食辛辣【湿疹按语】方中全虫性辛、甘、平。

有毒。

入肝经,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幸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之气,涤清胃肠积滞,消风止痒散毒。

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幸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为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

白藓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粉病疡”、“身体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祛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佐全虫祛除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

另外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方中佐以炒枳壳、黄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肠胃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

川军能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湿热型湿疹:【湿疹证见】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

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湿疹方药】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