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行为学,星期二

动物行为学,星期二

宁夏大学动物行为学公共课动物行为习惯学院:人文学院年级:10级专业:广告学学号:2010242151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动物的各种行为习惯摘要:动物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约一百三十万种。

自身无法合成有机物,须以动植物或微生物为营养,以进行或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动物千千万,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些共同的行为习惯,接下来就让我来论述下动物的行为。

关键词:动物行为、攻击、防御、、体外受精、海洋动物、软胎生正文: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

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行为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

一:觅食行为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贮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贮食行为,如蚂蚁。

这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所有的动物都是异养生物,必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否则不能生存。

觅食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种动物都形成了各自的“习惯”:以什么为食,如何获得食物,这些行为统称为觅食行为。

有些觅食行为是很简单的,如青蛙捕食飞过的昆虫,这是一个固定动作格局,飞过的昆虫是其引发者。

有些觅食行为要复杂得多。

动物觅食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海洋固着动物如藤壶,从流过本身的海水中滤食细菌及其他小生物;一些鱼类做逆水流运动获取食物;有些动物筑造陷阱捕获猎物,如蜘蛛织网捕获昆虫;有些动物可用诱物诱捕猎物,如一种鱼可摆出形似小鱼的诱物,诱捕游近的其他鱼类。

大型肉食动物,用各自的手段追捕猎物,狮、狼等分工协作,集群捕食猎物,而老虎则单独猎食。

植食动物直接啃咬植物二:动物的贮食行为是指动物在资源丰富时期把食物贮藏起来,以供资源短缺时期食用的行为。

很多冬眠的哺乳动物必须贮存足够的食物才能安全度过休眠期。

贮食行为在啮齿动物得到了高度发展,它们在冬季要贮存大量的果实和种子以备食用。

金仓鼠在自然条件下常表现出强烈的贮食倾向,即使它贮存的食物已足够食用,还是无止无休地工作,因为它们常常会遇到食物歉收年。

生活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鸦科鸟类,贮食行为屡见不鲜。

星鸦的舌下有一个小囊,可用于携带种子,而松鸦则用黏稠的唾液把食物聚成一个个的食物团加以贮存。

渡鸦在掠食后常常把瘦肉吃掉,把肥肉贮存起来,因为脂肪容易贮存。

捕食动物在捕到较大的猎物不能一次吃完时,也常常把一部分猎获物贮存起来。

伯劳就经常把吃剩的猎物贮存起来,鹰隼和猫头鹰也有类似的习性。

红隼、美洲狮和虎的贮食行为也很发达。

在食物数量波动较大的地方,动物的贮食行为是很常见的,有些动物在非饥荒年也本能地贮存食物,因为在食物丰收之后接着到来的往往是歉收和饥饿,这是一种生存适应。

三:攻击行为。

指的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1领地行为(territoriality),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驱赶出去的行为,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领地行为。

若与之争斗的是其同种动物,即属于本课介绍的防御行为。

领地的类型有多种。

最常见的是生活-生殖-育幼领地。

如:麻雀、莺、多种小鱼等,在其领地中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领地的大小各有不同。

杨树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的领地约为2000~4000平方米。

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

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

澳洲喜鹊如找不到领地,甚至生理上受影响,不能性成熟。

动物在领地内抵御入侵者、求偶、抚育子女等。

领地主人用姿势、气味、鸣叫来警告周围动物,不准其它动物入侵,否则将发生攻击性战斗。

蟋蟀就常因领地之争而产生攻击行为,也称为领地行为。

有些雌性动物也有领地行为。

如,杨树上的一种蚜虫,一个雌虫落到树叶上刺吸叶汁,长出虫瘿。

若有另一个雌虫落到这片树叶上,则会发生一场恶战。

两虫战斗可达两天之久,最后的结果多为一虫生,生者独霸树叶;另一虫死。

领地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保证其生殖力四、防御行为昆虫防御行为,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一)蛾对蝙蝠的防御。

蛾的后胸两侧各有一鼓膜,与神经元相连,对20000Hz 以上的超声波很敏感。

蛾可以因左右鼓膜所受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判断蝙蝠的位置,根据蝙蝠在自己身体的左右或上下,调整自己的方位,使两个鼓膜接受同等的超声波刺激,使自己与蝙蝠的飞行方向一致。

由于蝙蝠很少直飞,在其未发现蛾之前,已改变飞行方向,蛾即可安然脱身。

如果蛾与蝙蝠在空中接近,蛾不与蝙蝠在空中“赛跑”。

蛾在“赛跑”中不是蝙蝠的对手,难逃被捕捉的厄运。

蛾或做大转圈飞行,或飞快俯冲,直落树丛或草地,扰乱蝙蝠的声纳系统,使蝙蝠无法确定蛾的位置,从而逃脱蝙蝠的追捕。

(二)灭迹和转移。

阿氏天蛾的幼虫在夜间咀嚼树叶,天亮时则将残叶从叶柄基部咬断,通过灭迹使食虫鸟类不能跟踪它们。

另一种夜蛾的幼虫在夜间嚼食树叶后,不咬断残叶,而是在天亮前转移到树丛深处,使天敌难于找到它们。

(三)昆虫的化学战。

臭蝽能散发臭气,使敌害动物不能接近,从而保护自己;亚洲蜜蜂在其蜜巢入口处涂抹粘性物质,使蚂蚁不能*近;黄蜂在蜂巢的柄上涂抹抗蚁剂;一种苍蝇在草杆上产卵,在卵块下面附上粘的卵样小粒,防止蚂蚁爬上,用以保护其卵。

昆虫的这些行为被称为昆虫的化学战,是昆虫的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鼬释放臭气。

五、动物的繁殖行为(一)动物的有性生殖1.受精:精子与卵子結合。

(1)体內受精:受精作用在体內完成,受精机率高,雌性個体一次的产卵数较少。

(2)体外受精:受精作用在体外完成,受精机率低,雌性個体一次的产卵数较多,以增加受精的机会及受精卵的存活率,例-鱼类。

2.受精卵发育方式(1)胎生: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內发育,由母体供給营养(哺乳类,如-人、鲸豚、猫狗、海豹……)a.人的胎儿大约266天后由母体产出体外。

b.胎生动物的受精卵一般都很微小,卵黃量少。

c.受精作用在母体的输卵管上端完成,随后发育成早期胚胎,降到子宮并埋入子宮壁內,借脐带与胎盘由母体或得体分,直待胎儿成熟,自母体产出,形成一個独立的新生命。

(2)卵生:將受精卵排出体外,由受精卵本身的养分供应胚胎的發育(蜻蜓、、蚊子、蝴蝶、蚂蚁,螃蟹、鲤鱼、乌龟、青蛙、企鵝、鸟类、大部分的鱼和鸡……)a.小鸡约21天,自己會破壳而出。

b.鱼类,行体外受精,一次产卵数百到数百万,以增加受精的机会。

c.珊瑚大量产卵,引來小鱼,引來大鱼。

珊瑚易因水温变化而白热化(死亡)。

(3)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內,但胚胎的养分來源和卵生相同(大肚鱼、鲸鲨、孔雀鱼、部分蛇类……)(4)雌雄同体,异体交配:蚯蚓、蜗牛、大部分珊瑚……(二)动物的无性生殖-仍在研究阶段。

六、动物的节律行为动物的活动随环境的周期性改变而相应地发生节律性的变化。

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

昼夜节律又称“日周期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功能与地球昼夜相联系。

大约24小时周期出现的现象。

如昼行性(蜂、蝶、鸣禽)、夜行性(鼠、蝙蝠、猫头鹰)、晨昏性(夜鹰);月运节律多指海洋动物的活动与潮汐、潮落相联系。

潮汐是随日月位移的引力而发生周期涨落现象。

生活在潮间带动物的活动规律,大多与潮汐规律相适应。

如藤壶、牡蛎等在涨潮时觅食,蟹类则在退潮时取食。

此外,也与海洋动物的生殖有关;季节节律多指温带地区的动物.如鸟兽的春季繁殖、候鸟的季节迁徙、兽类的季节换毛、鱼类的季节洄游、动物的休眠与冬眠等。

七、同种或异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

可以仅表现为暂时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

①集群。

最简单的社群行为。

如非洲稀树草原中,大量食草兽逐水草而居,当遇狮豹来袭击时,某些个体惊叫告警,于是集群遁逃。

这种聚合很松散,但却是互利的,离群个体很少。

②昆虫社群。

真正的社群性昆虫包括两组:等翅目(白蚁)和膜翅目(蜂、蚁)。

其特征为生殖功能上的分工。

社群内的个体分属几个阶级。

例如蜂的社群内有一只蜂后,数以千计的工蜂(雌性),在一年的某些时间内还有雄蜂。

工蜂的职务在一生的不同阶段也在变化:成年后头3天清扫有卵的巢房,然后用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喂饲大龄幼虫;以后其头部的一种腺体分泌王浆,短期喂饲刚孵出的幼虫,并持续喂饲某一选定的幼虫使之发育成蜂后;10天后,体内的蜡腺开始分泌,工蜂开始筑巢;18天后离巢进行定向飞行,学习通过太阳和各种标志与巢的关系来定向,同时又保卫蜂巢;21日起开始采食,直至2~3周后死亡。

蜂后是唯一进行生殖的雌蜂,其功能就是产卵。

雄蜂与蜂后交配后被逐出蜂巢而死亡。

此外,分群的工蜂从腹部的纳萨诺夫氏腺体产生一种外激素,蜂后则以大颚腺分泌外激素。

如果彼此失掉联系,这两种外激素的相互作用能使工蜂与蜂后顺利地聚集在一起。

蜂后的外激素起调节群体的作用,能抑制工蜂的卵子发生,还能吸引工蜂到它身边,并刺激工蜂的“随从”行为。

③脊椎动物社群。

脊椎动物的社群通常由临时的或较长久的一对配偶为核心,由此扩大,加入母—幼或成—幼关系,在同一社群的成体之间,又按一定的优势序位组织起来。

序位指群体中有的个体为优势者,另一些则为从属者。

优势者享有优先选择配偶、得到食物等特权,同时也是领域范围的标记者,从属动物的保护者。

例如,狒狒生活于开阔地区,易受多种掠食者的侵扰,所以结群防卫有重要意义。

一般有几个体大强壮的雄性为优势者,留在社群中心,其他雄体环绕在外缘,并有雄狒狒专司警戒,一发现捕食者,即以警报叫声相告,所有雄体迅速聚集成群,恐吓或攻击敌害。

当全群移动时,雌狒狒和幼体常与优势者在一起,遇见敌害,从属的雄体迅速冲上去,位于社群其他成员和敌害之间,以保护幼体和雌体。

灵长类社群的大小和构成也各不相同。

长臂猿社群仅包括一雌一雄,黑猩猩和大猩猩则由8~9只结合为一社群,而恒河猴可形成150只的大社群。

一般说来,营地栖生活的种类,其社群成员数目远比树栖者多。

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

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