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锉削练习方法与技巧
锉削是技校钳工专业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训练中,有的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不善于总结分析,锉削技能掌握较差。
为了有效地掌握锉削基本技能,除了让学生按课本教学内容及操作要领认真规范训练外,掌握各环节中的补充知识、训练方法及操作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初练时,注意锉刀大小、新旧的选择
初练锉削,首先是掌握锉削姿势动作。
除了要求规范、自然、协调外,还要舒展、到位。
若用中锉或小锉练习,锉刀的行程有限,动作的幅度受到限制,无法完成或体验到完整的、淋漓尽致的锉削动作,直接影响基本动作的练习和形成。
因此,初练锉削大锉的操作最具代表性,选用锉刀应尽量大,以不小于14英寸的板锉为宜。
在进行两手用力锉削、控制锉刀平稳的练习中,应选用能“吃”住锉的五成新以上的锉刀。
若锉刀太钝,锉削时锉刀与工件打滑,不但两臂用不上力,也难体会到两手力量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转变,对刚起步的基础训练非常不利。
二、提高锉削平面度的操作方法
学生在锉削训练中,最不易掌握的是将平面锉平。
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锉削平面的方法外,笔者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第一,要想把平面锉得平直,锉与工件表面接触面就得大,尽量选用顺向锉法。
第二,锉削前,用单眼“吊线法”检查锉刀弯曲情况;锉平面时,用凸面锉削,凸出量与运锉的摆动量能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平面度。
第三,局部轻锉时,选择不大于8英寸的板锉,采用掰锉法,即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扣住锉头,小指自然收拢,拇指伸开压住锉面中部,使锉刀中部出现微量的向下弯曲变形进行锉削。
第四,推锉法只有在最后精细加工时使用,不能盲目滥用;要求锉刀不要过大,两手握锉距离适宜,运锉要稳,行程要短。
第五,平面的检验可利用平台、辅助调和好的红丹粉显示剂,在平台上研合显示检验,根据研合显示剂的着色所确定的部位,进行局部锉削。
这种方法比其他检验法要全面、准确,又快捷、
直观。
三、不同加工量的锉刀转换选择
锉削加工中,笔者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因怕尺寸超差,在加工量还很大时,就提前改用小锉加工,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用时过多。
有的学生在加工量较小时,仍盲目地使用大锉,使相关精度得不到保证。
因此,根据加工量的大小,在不同的锉削阶段合理地选用锉刀,是非常必要的。
锉削阶段加工量选锉大小
粗加工大于0.5mm 大于12英寸
中加工0.2mm至0.5mm 8英寸至12英寸
细加工0.05mm至0.2mm 6英寸至8英寸
精加工0至0.05mm 不大于6英寸或什锦锉
(注:上述所列仅作参考,实际加工应根据工件锉面大小和尺寸公差而适当变化)
四、每日晨练,注重实效
教学大纲中规定锉削训练为90课时,从连续训练的实际效果来看,很难尽如人意。
练好锉削技能,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应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注重实效。
笔者认为,教学中,可将部分课时化整为零,穿插于其他课题之中进行,即每日的课前指导中,教师定时、定质、定量地布置练习内容,进行每日早晨的强化训练。
定时,半小时左右(根据工作量大小和学生技能情况决定);定量,可加工一个面、相邻两面或一组对面;定质,即加工中相关的平面度、粗糙度、侧面垂直度、垂直度、尺寸等精度要求。
训练完毕,教师及时评判,做全面、细致的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公布成绩,使每个学生都能查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这对锉削技能的掌握、提高,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