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3.2.2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
以第二章内容为主,下节课让学生进行第五章编写程序及上机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就很好地较全面地体现了这点。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
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通过冒泡实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碰到的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和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
但由于实践比较少,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太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
因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五、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2
3
4
第二次冒泡处理
过程:
第三次冒泡处理
过程:
从最下面的一个
元素起,自下而
上地比较相邻的
两个元素中的数
据,将较小的数
据换到上面的一
个元素中。
重复
这一过程,直到
处理完最后两个
元素中的数据。
然后对余下的n-1
个元素重复上述
处理过程,直至
最后进行余下两
个数据的比较和
交换。
完成便是
从上到下按从小
到大的顺序。
讲述完过程后给
大家演示用自然
语言描述的算法
(1)(初始准
看ppt,后画流程
图
让学生学会自己
分析,自己动手
画流程图
备)i1。
(2)(完成)如
果i=n,则算法结束。
(3)(第i遍处
理的初始准备)j
n。
(4)(第i遍处
理完成)如果
j<=i,那么转到(8)。
(5)(比较一对
数据)如果
d(j)<d(j-1),那么
互换。
(6)(准备处理
下一对数据)j=j-
1。
(7)(转去处理
下一对数据)转
到(4)。
(8)(准备下一
遍处理)i=i+1。
(9)(转去进行
下一遍处理)转
到(2)。
并让大家动手画
流程图,之后叫
学生在黑板画,
然后让学生说上
位同学画的流程
图纠正后给出正
确的流程图
6
7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用课件显示:1、各个流程图;2、主要参考代码十、教学反思(教学后补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