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2007年11月22日,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区总裁兰德龙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宣布设立“励展中国奖学金“,据了解,这是国际展览主办机构首次在华设立会展类奖学金。

同时,全国上下关于会展教育的研讨会也逐渐增多,第一届全国会展教育年会于2006年3月10日-12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有来自全国30多所大专院校的代表及展览机构的代表,参加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刘宝荣副会长介绍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览专业委员会的情况,并宣布了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名单,《中国展会》编辑部参加了本次大会并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2006年在澳门展贸协会和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发展和合作。

2007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长三角会展教育联盟,会议期间,成立了长三角会展教育合作机构,并达成了长期的合作机制。

会展资格认证培训教育体系开始起步,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率先在行业内启动了对会展人才的认证工作。

由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和上海世博人才认证中心合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是改革开放为中国会展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之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在短短30年中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

会展业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会展业已经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发展态势,各类为展会服务的运输、搭建、广告等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喜人局面。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展馆建设日臻完善,同时由于具备在经济、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这些城市的会展功能开始凸显,展览业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占据了我国会展业的半壁江山。

在这些城市的带动和示范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开始从沿海走向内地,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历史回顾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更是深刻地记录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

中国目前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区域中心,三大城市在全国会展业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北京25%、上海18%、广州占了8%。

形成了三足鼎立、互相竞争的局面。

总体而言,我国会展业从解放以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起步阶段(1978年——1989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会展业迎来了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期的“单国展览时期”向蓬勃发展阶段的“国际展览时期”过渡。

1982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外交部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关于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双双出台。

标志着我国会展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开端。

1984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建成,成为北京20世纪80年代十大著名建筑之一。

与此同时,出国会展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其标志性的事件是中国贸促会1986年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

在这次博览会上,中国首次采取了以展览为手段,以贸易成交和销售为主要目的摊位式展览形式,改变了以往以宣传成就为主的展贸分离的整体式展出方式,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从而使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这次展览,在中国出国展览业的阶段性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86年我国最早从事展览器材开发、研制和生产的专业化公司中国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成立。

1989年6月,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建立,拉开了深圳展览业的帷幕。

自此,深圳展览业披上战袍,成为“正规军”,在全国率先走上市场化之路。

这一时期中国展览业不论是出国展览还是来华展览,均作为配合新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手段,在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冲破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的企图,宣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作为中国会展业的萌芽时期,会展数量少,组织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把会展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经营意识尚未形成,会展从严格意义上讲大都不具备现代贸易会展的特征。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积累阶段(1990年——1999年)中国会展业的产业化历程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目标的确立,随着金融、贸易和现代工业的聚集,我国一线城市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的会展业迅速崛起,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

比如,1990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展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1999年,举办的国际展会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

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例,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各种国际级展览会为19类;而90年代之后举办的为40类。

国内最早较系统地研究展览的著作在1990年,在这一年中国农业展览馆协会组织编写了《展览学概论》,该书对展览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从而为之后的展览及会议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事实上,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少量相关著作,影响较大的如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编写的《解放区展览会资料》,中国展览馆协会编写的《展览研究文集》等。

1993年,潘杰撰写了《中国展览史》一书,同年湖北武汉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展览馆协会编写的《展览知识手册》;1994年,陈汉典等编著了《中国展览学》。

1995年我国首家中外合资公司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面世,是有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亚洲公司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展览业内第一家合资公司,同时也是慕尼黑国际博览会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

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面世标志着我国会展业国际化的开端。

1996年2月12日,大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机小组。

1999年,高交会馆成立,将展览业带进了新的时代。

政府的全力支持让高交会成长为城市名片,同时也发展了礼品展、住交会等品牌展览,深圳初步形成了会展经济和会展城市。

同时,1999年1月27日,林宁的《展览知识与实务》在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从90年代末开始,全国明确提出将会展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的城市多达三、四十个:环渤海经济圈有北京、天津、大连、廊坊;珠三角则由香港、广州、深圳、东莞(包括其属下的厚街镇)等领衔;长三角除上海外,宁波、杭州、苏州、南京甚至更外围的合肥,都把会展业做为发展重点;西南地区中,最富经济活力的成都和举办过世博会的昆明势头最旺。

总体来看,这个时期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积累阶段,会展数量逐渐增多,新的会展法规的颁布,展览器材企业的成立,国际展览的逐渐增多,展览中心的逐渐增多,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飞跃阶段(2000年至今)从会展业的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来看,在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正在涌现出诸如“国际防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专业化国际博览会。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选择在中国召开,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城市建设和会展水平的提高。

国际商会年会、环太平洋论坛年会、亚太法官会议、国际引航员大会、APEC会议等700多个国际性会议在上海举行,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美誉。

此外,中外合作办展也屡结硕果,继中国国际展览公司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在北京成功合作举办了“中国卫生洁具、供暖及空调设备展览会”(ISH CHINA)和“中国汽车配件展览会”(AUTOMECHANIKA CHINA)后,双方又同上海市贸促分会合作,举办了“上海国际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 SHANGHAI)。

继中国贸促会9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博览会后,中国政府独立举办了本世纪最后一个A1类专业世界博览会明园艺世博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6个国际组织参加展出。

1、会展数量增长快,收益明显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

从展览规模看,北京为全国之最;从展会数量看,上海位居全国首位。

北京市2000年展览会突破100个,2001年又有增加,而且展览会的面积不断增加。

以北京为例,北京国际贸易中心由于地处国际贸易的商圈,展览会也不断,平均每年接展50个,若要在这个展览馆举办展览会则需要提前一年。

2007年北京市会展活动规模化和国际化特征明显。

2007年北京市宾馆饭店、场馆承接会议21.3万个,其中,接待国际会议8045个,同比增长18.2%;接待展览1366个,其中国际展览355个,占全市展览的26.0%,会展业年收入实现81.8亿元。

2007年北京市专门从事各种展览活动的大型场馆展出面积达67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

2007年,为会展活动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的单位服务展会个数达8903个,同比增长15.8%。

全年实现会议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5.1%;展览收入为21.5亿元,同比增长27.4%。

奥运会之前,北京会展业在北京奥运规划总方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2005年到2008年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北京奥运财政年度的四年时间,大规模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展览,使北京会展业提升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

2、会展研究逐渐丰富,成果多多2000年以来,会展理论开始越来越丰富,2000年中德合作的中国重庆海纳会展研究所(原重庆会展研究所)于2000年11月由留德学者应丽君女士在重庆创建。

目前是中国展览馆协会成员单位。

2000年底起,该研究所开展《中国会展业人力资源调查》,倡导会展科学研究,全力推动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建设。

2002年1月,中国展览馆协会会同国际展览联盟等机构共同在我国现代展览业的策源地――广州举办了全国首次会展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展中展”,该次大会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会展专业机构和最具代表性的会展职业经理人与专家教授,共同探讨了中外会展业发展的八大趋势与管理创新之路,并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该次高峰论坛暨“展中展”已成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这是我国会展业第一次的系统理论总结和会展业为社会所广泛认同。

同年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教授培养毕业了我国第一届会展管理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