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019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学习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风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出示生字“憧、憬、歇、埂”“憧、憬、歇、埂”是左右结构的字;“憧”和“撞”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筝、拔、蝴、蝶、福、托、梢、歇、踪、丧、圈、坊”指导书写:“拔、蝴、蝶、福、托、梢、歇、踪、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拔”不要写成“拨”;“筝”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一横要长一些;“丧”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情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五、课堂练习,抄写句子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风筝蝴蝶拔几根幸福托着垂头丧气半圈树梢歇一歇千呼万唤踪影磨坊教师集体订正。

2.回忆作者放风筝时的情景,简略说一说过程。

这节课让我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快乐。

(板书:风筝).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板书:做风筝放风筝)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圈出来、写下来。

(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

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

“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板书:幸福鸟)指导朗读: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多种方式读全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板书:找风筝大惊失色千呼万唤)(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板书:垂头丧气)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板书:继续)(4)想象写话ɑ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b全班交流c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

(提醒写字姿势)d全班交流。

二、回顾课文,畅谈感受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三、课堂练习,小组交流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1)认识“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

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板书:麻雀)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2.你还读懂了什么?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提示:(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2)猎狗想怎么样?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新词1.听写。

2.认读词语。

嘶哑拯救扎煞奈何嗅到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

地点:林荫路上)(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多媒体出现下面三个问题)(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

“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板书:吃)指导朗读: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调动多感官,叙述清楚,丰富表达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对着提纲发言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件事进行讲述,享受分享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展开话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把事情说清楚。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写一件事情,写作方法。

2.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指学生回答)师: 这节课我们会通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把你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件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吧。

二、交流平台1.回顾课文,说说学完课文后的发现。

2.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

3.学生围绕“如何写一件事”进行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写一件事的要点。

(1)交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

(2)写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束。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4)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

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如何把事情写清楚。

2.初步了解写一件事,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束写清楚。

3.能用几句话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交流表达,初试身手(板书:说一说)1.读一读,找规律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看图进行场面描述,看图想象当时的情形,图上的人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等)2.练一练、学应用(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只听见“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就像刚出膛的子弹一样,飞快地向前冲。

我们班的小刚同学大显身手,勇往直前;其他几个跑道的运动员则紧追不舍。

拉拉队员们则拼命地喊“加油、加油”。

只见小刚就像一架加足马力的战车,越跑越有劲儿,越跑越快,没等其它跑道的运动员追上来,就一阵旋风般最先到达了终点。

(3)写一写1.读一读,找规律: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我知道这是要求我们认真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做家务的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

)2.练一练、学应用(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各抒己见,并且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成果。

第三课时一、初试身手(一)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1.分组交流图片内容,并尝试把图片内容讲清楚。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2)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教学重点1.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去写习作。

2.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难点1.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

2.注意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是个万花筒,每天都有许多的事发生着,令人感动,令人赞叹不已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难忘的事,也许其中有一些给了你很深的印象和启迪。

今天,我们就试着把你心中的这件事写下来告诉大家你记忆中的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生活万花筒”来写的。

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吧。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1.看了这个话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1) 从话题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