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新)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新)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1950年夏季,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中国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和安两位研究民族音乐的专家,就抓紧时间来到无锡,录下了民间艺人阿炳的民族音乐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其它五首乐曲: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

这些作品立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评价。

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说,阿炳的作品“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尤其是《二泉映月》,它是震撼人心的作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送了《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其它作品,并且制成唱片,广为发行。

1959年我建国十周年庆典时,《二泉映月》灌制的唱片成为赠送给参加庆典的国际友人的礼品。

由此,阿炳的作品进入了国际社会,同样得到高度评价。

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评选中,《二泉映月》名列首位,1993年,《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誉奖。

《二泉映月》不仅成为学习二胡演奏必奏的作品,而且已改编为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尤其是改编为交响乐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交响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等,都演出过《二泉映月》改編的交响乐。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录制开始,《二泉映月》在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名曲,扩大了中国音乐在世界的影响,证明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阿炳也成为和贝多芬齐名的伟大的世界级的音乐家。

《二泉映月》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要从中国当时的整个形势来认识。

这首乐曲以高超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命运悲愤和深思,是中国人民长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呻吟和呼喊,也是对人类共同的不幸命运的控诉和抗争;既是中国人民的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的共鸣,因而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广泛的国际性。

一部好的的乐曲必然是和全人类的感情相通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著名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并且真的从椅子上要跪下去。

他还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不敢指挥这个曲目。

因为我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二泉映月》强有力的人民性和世界性。

《二泉映月》这样杰出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也必然是有丰富而崇高的思想情感的。

于是,人们对作曲者阿炳的生平有了兴趣,开始了探寻阿炳其人的事迹。

然而,由于阿炳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街头卖艺人,并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可以查寻,再加上世俗观念的阻碍,使人们不能理解阿炳这样一个沉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的辛酸和苦难,也就不能理解阿炳思想情感的不平凡。

阿炳是江苏无锡人,他的本名是华彦钧。

他在中年以后,因双目失明而被称“瞎子阿炳”。

他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癸巳年农历初八),在他生活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人民经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最严重的时期,长时期的封建压迫已经深入到社会报方方面面,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又使国家民族处于灭亡的边缘,双重压迫使中国人民在生死线上挣扎。

阿炳在《二泉映月》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愤、悲世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心底的奋起反抗以自求解放的深层次的情感。

阿炳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背负了封建主义的礼教对他的摧残。

他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吴氏是一个姓秦的秀才家的寡妇。

她和华清和的爱情是不被当时充满封建礼教的社会所承认的。

她母亲和她父亲相爱,在生育他以后被迫返回秦家,一年以后就去世。

父亲只能把他寄养在东亭镇亲戚家,而不能承认自己的父亲身分。

阿炳从出生那一天起,既没能得到母爱,也没有得到父爱的关怀,背着“私生子”这样一个名号。

在当时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下的社会气氛中,“私生子”是受人蔑视的“另类”。

阿炳八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领回身边,仍不敢承认是他的儿子,对外只能宣布是他领回的“徒弟”,阿炳也只能称其父为“师傅”。

——在这种受人蔑视的环境中长大的阿炳,在他幼稚小在他心灵中留下深深的伤痕。

虽然如此,阿炳总算得到了父亲的关怀和教育,学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传统的识字教育,又学习了道教音乐的基本技能,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一个精通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能手。

对中国乐器件件皆能。

在华和清的严格的教育下,阿炳显出了他的音乐才能,能熟练地弹秦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多种道教曲牌和民间小调,表现了他极高的音乐天赋。

他十七、八岁时参加了道教音乐吹奏,表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不仅技术娴熟,而且神彩飞扬,被称为“小天使”而名扬无锡。

道教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在东汉时,道教的创始者借鉴了刚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模式,把中国原有的长生、成仙的思想,和古代的巫术、方术等组合而成。

在音乐方面,道教引进了梵音,即印度的佛教音乐,又大量吸收了中国本土的民间音乐。

尤其是道教传布到江南地区后,大量吸收了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昆曲曲牌,常锡滩簧、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民间小调、吴地山歌、苏南吹打等,加以融会贯通。

道教音乐是为“耳听仙乐,眼观上界”的道教宗旨服务的,但也保存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

阿炳的音乐素养的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环境中打下的。

但他的学习并不限于道教音乐,凡是有民族音乐演奏,他总要去聆听和学习,抗战以前,著名雷琴艺人王殿玉曾到无锡演出,他总要在戏院大门口聆听。

后来,著名的苏州评弹艺人张步蟾在无锡演出时,要先弹一曲琵琶,阿炳也总要在书场入口处聆听。

他还三次登门,向无锡滩簧艺人袁仁仪学习演奏《梅花三弄》。

他和无锡的民乐爱好者祝世匡和俞志成、黎松寿等探讨民乐的演奏技巧,并合作演出。

特别是他和无锡世家大族出身的杨荫浏切磋二胡和琵琶的演奏技艺,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结成“知音”的佳话。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

社会上出现强烈的重视科学反对迷信的新思潮,当时的道教斋事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因而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地的道教活动都受到影响。

无锡洞虚宫三清殿就在这时被拆除,改建成无锡县图书馆,玉皇殿也拆除改作它用。

1914年,阿炳父亲病逝,阿炳和他的堂兄共同经营雷尊殿。

但由于斋事减少,阿炳在中年以后又因眼疾而双目失明,无法主持斋事,生计发生困难,他开始走上街头卖艺以维持生计。

当阿炳本人的生活主要是靠街头卖艺时,他穷困潦倒,但他的音乐活动却出现了新的局面:脱离宗教气氛,快速接近人民群众,反映普通市民的思想感情。

这就使他的音乐思想出现了升华,达到了新的境界。

我们知道,阿炳的音乐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氛围中形成的。

当他脱离了宗教活动,走上了街头,也就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人民群众,感受人民的感情,从中吸取营养。

无锡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著名的米市,人口流动量大。

从无锡工运桥、光复门、盛巷、新生路、到观前街、崇安市,以及北塘沿河一带,是无锡热闹之地,也是阿炳街头说唱常去的地方。

四面八方的劳动者聚会在这里,传布新闻、发表感慨,表达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情感。

人们在这里欣赏阿炳的说唱和音乐演奏,他也听人们诉说种种见闻。

附近的居民也就熟悉了这位盲人民间音乐家,看到他背着二胡走来,就欢快地招呼他,要他表演一段。

他尤其喜欢为孩子们演奏,喜欢用二胡演奏动物的呜叫声来吸引孩子来听他拉琴。

他喜欢这种充滿儿童天真气息的欢乐场面。

从阿炳在街头说唱开始到无锡解放,约有三十年左右。

在这并不短暂的时期中,统治者不断变化,继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之后、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达八年之久。

虽然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但腐朽的社会制度依旧,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日俱增。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原以为祖国复兴有望,不料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以致经济凋疲,民生更加困苦。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阿炳的生活困难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并不是只关心个人生活,更多的是关心社会动态和国家大事,爱憎分明地为人民呐喊。

他因双目失明,不能看报,就注意倾听从商店广播中传来的新闻,还请人读报给他听。

他用自己熟悉和爱好的无锡滩簧调和各种民间小调,编成小调进行演唱,表达对时事的评论。

他的爱憎分明而又活泼生动的说唱,在无锡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些人在许多年后仍能记忆他说唱的内容:民国初年,他曾歌颂蔡松坡起义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抗战初期他歌颂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寇侵略,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他精神振奋,立即编出唱词歌颂抗日英雄。

日本侵占江南地区后,他抨击汉奸卖国求荣,歌颂游击队枪杀汉奸的正义行为。

他还揭露地方恶势力的罪行,如:抨击某地主“三扁担打死童养媳“的罪行,控诉奸商不顾人民死活抬高米价的行为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阿炳的思想感情是紧贴人民群众的。

正如吕骥先生所说:“(阿炳的《二泉映月》)既含有他多年来在街头卖艺的各种感受的融汇,也必然要反映他几十年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他还指出:《二泉映月》及阿炳其它的许多作品,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它是来自人民的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

”阿炳的作品富有创造性,他的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虽和《二泉映月》意境不同,有的欢乐,有的深沉,有的慷慨激昂,各有特色,也都是他的“依心曲”,反映了他不同时期了的心境与感受,说明他的精神生活极其丰富。

阿炳的音乐作品富有创造性。

他学习勤奋,却不墨守成规。

他在早年演奏《梅花三弄》时,就增加了不少花腔的变化。

他在演奏一些民间乐曲时,也总要增加自己编的一些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

他没有学习过西方的作曲理论,也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他主要是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自己的艺术见解,却相当深刻和有创造性。

例如:他说自己的音乐创作是“依心曲”,指的就是由内心感情直接激发出音乐的旋律,而不通过文字语言的转达,类乎西方音乐中的“无标题音乐”,避免了命题作文所可能产生的公式主义,阿炳的《二泉映月》常常是在夜深人静时边走边拉,抒发内心的痛苦、不平和抗争,又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即时增添。

人们对阿炳的回忆中,他拉《二泉映月》这一乐曲时,主要不是以此卖钱,常常是一个人边走边拉。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阿炳的自我咏叹的心曲。

《二泉映月》原来没有标题,是后来由杨荫浏先生在为此曲录音时,和阿炳商量后加上去的。

这一命名过程和贝多芬的《月光曲》惊人的相似。

此曲是贝多芬在1800到1801年所作,原来也没有标题,是在他去世后不久,音乐家路德维希·瑞乐期塔布在此曲出版时才冠名为《月光曲》。

阿炳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不仅表现为他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对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会,更表现在他善于用中国民间的音乐语言进行新的创造,使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表现得如些动人。

据杨荫浏先生回忆:阿炳最看重的,是人们能欣赏他的“功夫”和“神韵”,也就是说:他最在乎的是欣赏他的演奏乐器的技巧(功夫),和这种技巧所表达的他内心思想情感所激发出的灵感(神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