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


• 2、慢性期 • ①风湿性关节炎:它的疼痛与天气有关, 病程长时心脏有改变,血沉快,抗“O”阳 性,而布病是大关节疼痛明显,与天气无 关。 • ②骨结核:有结核病史,PPD实验一般阳 性,疼痛一般是受损单一关节与骨骼,而 布病是多关节。 • ③氟骨症:有一定的地区分布,表现为全 身各关节,疼痛明显,但无发热。
• 在菌血症阶段,血流中的布鲁氏菌随着血 流,或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吞 噬后的布鲁氏菌随着吞噬细胞的游动散及 全身各个部位,尤其是属于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的组织器官,如肝、脾和骨髓等,则 引起了全身组织脏器的损害,临床症状也 表现出多样性。此为布鲁氏菌病发病过程 的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 机体为了清除布鲁氏菌,逐渐发挥了免疫 功能。大量的吞噬细胞集聚到各病灶内, 尤其是在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建立之后, 在淋巴因子作用下,使更多的巨噬细胞聚 集于炎症区域,形成了布鲁氏菌性肉芽肿。 肝、脾和淋巴结等受累器官由于细胞增殖 而发生肿大。随着病理过程的发展,特异 性免疫过程不断形成和完善,通过特异及 非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单独作用和协 同作用而控制了感染,最后多数机体清除 病原体而趋向康复。
二、概念
•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俗称 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 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泌尿 生殖器感染等。 •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 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 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 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 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因布鲁氏菌病是由 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 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 布病,是乙类传染病。
六、传染源
•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 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有传染性,其 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 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 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七、传染途径
• 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 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 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 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 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 皮肤、粘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 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 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 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三、流行病学分布
•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 50万。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 发地区。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 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 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2-4月 产羔时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第二个发病 高峰在7-11月,这与泌乳、剪毛、鉴定、 整群及配种有关。牛、羊、猪幼畜感染率 低,随着畜龄增加,感染率逐渐上升。家 畜布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生殖道、皮肤黏 膜等感染。人间疫情流行特点主要与畜间 疫情有关,畜间疫情高发则人间疫情上升, 但主要是人与牲畜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 病原体的毒力、数量、及潜伏期密切相关, 如果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则人间疫情的 发病高峰与畜间一致,或者再加最长一个 潜伏期。
十一、布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1、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前是否接触患布 病的家畜及其产物,是否去过布病的病区。 • 2、临床症状和体征。 • ①出现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 痛等。 • ②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肿大,少数患 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 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十、临床表现
• 布病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最长可 达数月。 • 布病患者在临床上分为:1-3个月急性期、亚 急性期、3个月以上慢性期、6个月以上器 官损伤性并发症期、反复发作2-3次以上顽 固性期、各器官组织并发症晚期。 • 临床上,在布鲁氏杆菌病的晚期可能出现丧 失劳动能力、卧床不起、神经或精神病方 面的症状.
•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又称为特异性预防。 这个措施既是预防措施,又是控制疫情蔓 延的措施。在防制布病中预防接种分为人、 畜预防接种。 (1)家畜免疫:免疫家畜既可保护牲畜 不受布氏菌感染,也间接地保护了人群。 • (2)人群预防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 国家用布氏菌苗给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我 国采用104M苗给人皮上划痕达到免疫目的。 将冻干菌苗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皮 上划痕接种,在上肢三角肌处消毒后划痕。
四、布病的病原学
• 布病的病原学为布鲁氏杆菌,有6个生物种 19个亚型,即:羊种菌(3型)、牛种菌 (8型)、猪种菌(5型)、绵羊附睾种菌 (1型)、沙林鼠种菌(1型)、犬种菌(1 型);它呈球杆状,大小约为0.3—0.6um, 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大多数情况下不形 成荚膜,是革兰氏染色阴性菌。
五、布病的发病机理
十二、治疗方法
• 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 (禁忌证为:活动性且肺结核、风湿热、 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未婚患 者等)
• (1) 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 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 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 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 成人每日1克,分两次肌肉注射。
• 3、其他措施:在综合性措施中还包括宣传 教育群众,牲畜检疫(海关、各类牲畜市 场、牲畜出入运输、屠宰前等)、加强饲 养环节的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 引进种畜,需要引进时要对引进畜进行严 格检疫。加强个人防护、食品卫生监督、 皮毛消毒、饮用奶的巴氏消毒、疫区消毒、 畜围消毒、流产物的消毒处理等。 •
布病防治知识
华亭县疾控中心 刘永勤
一、布病的危害
• 布病的损失是双重的,即人、畜两方面都受损失。 • (一)影响人的健康。人患布病后由于误诊误治 而转成慢性,病情反复发作,肉体和经济双重损 失。 • (二)阻碍畜牧业的发展。家畜由于患布病而出 现死胎、死产、流产、空怀,繁殖成活率低,产 奶、产肉量下降。 • (三)经济损失。人得病花钱,家畜无害化处理, 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 • • • •
3、实验室检查 ①初筛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 ②血清学检查 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 试验为阳性 • ③病原学:从病人血液、骨髓、体液及排 泄物等任何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病杆菌。
(二)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诊断
• 1、急性期 • ①流行性感冒:有明显的发病季节,冬春季多发, 上呼吸道症状重,两者出汗不同。 • ②风湿热:风湿热可见特殊的心脏改变、风湿性 结节,少有肝脾肿大,泌尿生殖系统的改变,实 验室血沉加快,抗“O”阳性,而布病阴性。 • ③伤寒与副伤寒:伤寒主要是持续高热,相对缓 脉,表情淡漠,而布病是波状热,高热时神志清 楚。 • ④肺结核:低热、纳差、乏力与布病相似,但无 骨关节痛。
• (2) 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 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 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 毫克,连服6周。
• (3) 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 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 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 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 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 布鲁氏菌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 侵入机体。无论经哪种途径,最终都能引起全身 性感染。侵入的布鲁氏菌首先进入组织间隙,然 后随淋巴系统达到局部淋巴结,在此被吞噬细胞 所吞噬。被吞噬的细胞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成为 病原体的贮存地,从而形成了原发病灶。这一感 染过程称为淋巴迁徙阶段。此期一般不出现临床 表现,相当于布病的潜伏期。 • 布鲁氏菌在淋巴结内繁殖到一定程度冲破淋巴屏 障,沿着淋巴管进入血流,形成病原体的血行播 散。此时布鲁氏菌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破坏, 释放出内毒素。在临床上出现菌血症,表现有发 冷、发热、出汗和全身不适等症状。这是布鲁氏 菌的菌血症阶段或称为全身泛化阶段。
• 1、主要侵犯的脏器
• • • • • • (1) 运动系统:关节肌肉疼痛。出现膝关节、腰、肩、 髋、肘等关节痛。 (2) 神经系统:可引起神经干涸神经根的损伤,导致 神经痛。出现腰痛、臀部疼痛、腿痛等。 (3) 呼吸系统:部分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而出现咳嗽。 (4) 消化系统:急性期病人个别因肝脏损害较重,而 出现尿黄、巩膜黄染、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5) 泌尿生殖系统:男性患者因睾丸炎或附睾炎而出 现睾丸疼痛及小腹痛。慢性期可出现精索神经痛,以致出 现阳痿、遗精、性机能减退等。 女性患者可出现乳房肿痛、腰痛、小腹痛、月经不调、 闭经或流血过多,白带过多、性欲减退、早产、流产、死 胎等表现。还可发生肾炎、肾孟肾炎、膀胱炎。
• (4) 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 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镇 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 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 等。
•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一 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 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 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 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 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 2、症状及危害
• 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 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 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 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 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 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 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 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 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 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 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肝、脾肿大等。 •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