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3.古诗三首
授课时间:2016年5月10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指导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入题
1.出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2.板书课题,释题。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宋诗人,一生未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老师和学生正音。

4.默读古诗,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三、全班交流,解疑品读,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四、感悟诗歌蕴含的感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说一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

)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有感情朗读。

4.教师总结: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
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2.拓展阅读《山居秋暝》。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乡村四月》,并能默写。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习旧引新
1.指名背诵《乡村四月》。

2.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南宋诗人陆游很熟悉,当时还有一位诗人与他齐名,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他就是范成大。

范成大是中国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晚年作《四时田园杂兴》60 首,全面而深刻的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和困苦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一首。

3.(板书课题)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自由读诗,整体感知
1.正字正音,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歌感情
1.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形成画面。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乡村儿女的劳动的?结合词句,想象他们劳动的情景。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读一读后两句诗,观察画面,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还能想到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对乡村地儿女热爱劳动的赞美,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及对劳动的热爱。

6.教师小结。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指导背诵。

2.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能默写。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习旧引新
1.指名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词。

(板书课题,简介有关“词”这一文体的知识。


3.简介作者背景: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4.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二、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正字正音,朗读古词。

2.自由读《渔歌子》,说说有什么感觉。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3.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4.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5.全班交流。

(1)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2)总结词意。

(3)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三、品味感悟,指导朗读
1.江南的春雨是什么样的?你身临其境会有怎样的感受?
2.为什么说“不须归”呢?
因为作者十六岁时,开始做官,经常献策于肃宗,官越做越大。

后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

作者写此词是为了表现自己闲适、安逸、恬淡的生活情趣。

3.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景图。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4.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苏东坡爱张志和的《渔歌子》并赋新篇:
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扬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
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
1.请你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水彩画、油画、彩笔画等,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 语文大册。

生字听写。

组长已阅
七、板书设计
组长已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