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③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任务就可以了。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

2.叙述视角(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线索(见后面)阅读小说《祝福》第一部分,说说它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倒叙开始。

交代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2)使用第一人称“我”叙述。

(3)使用对比手法。

把祥林嫂的惨死与千家万户的“祝福”过年气氛放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对比。

三、情节的安排技巧基本技巧有线索、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1)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2)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4)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5)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6)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7)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8)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9)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一般追求曲折,达到这一效果的关键技巧是线索、悬念和突转。

这里重点说说线索。

(1)线索类型,主要有人线、物线、事线、情线、时空线等。

(参见第三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一)(2)线索结构,主要有单线和复线两种。

①单线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来展开情节。

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

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②复线结构a.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b.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另有主线与副线。

复线结构的特点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线索作用: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而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填空:(1)《林黛玉进贾府》的线索是林黛玉进贾府,属于事线(线索类型)。

《祝福》的线索是“我”的见闻,属于人线。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写林冲在山神庙与陆虞候等人相遇,最后杀死他们,这一情节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作者在此使用了伏笔技巧。

四、情节的运行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蒙太奇式结构:或叫“镜头组合式”,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一种思想和愿望。

这种形式富有立体感,同时可以省去冗长的交代和过渡。

(4)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2.外国小说模式外国小说在结构上赋予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突转式结构: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意识流式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填空:《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运行模式是单线结构,《祝福》的情节运行模式是摇摆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运行模式是摇摆式。

五、段落作用1.开头段小说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悬念式、写景式。

(1)悬念式即在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进行思考;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其作用是交代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2.小说的中间段落关于这部分有三个方面的考虑:把握全文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或伏笔,作用是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暗示主题;主体事件,表达主题;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