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球的力》◆教材分析从教材章节安排来看,本节内容是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的第4节内容。
在前三节中,学生先后认识了力的基本知识,知道了用图像描述力的方法,学会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而本节将学习的重力,也是学生将系统认识的第一种力。
本节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体竖直下落现象引起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
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它进行巩固。
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样的安排既照应和复习力的三要素,又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能利用公式G=mg计算出重力的大小及解决相关问题;3.能描述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2.通过物理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运用公式G=mg进行重力的相关计算;2.理解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弹簧测力计、50g 钩码6个、铁架台一个、重锤线、水平仪、刻度尺、钢笔、平衡鸟等。
一、问题引入:1.复习回顾: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
学生回答: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设计意图】为学习本节新课重力的测量和重力的三要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2.情景展示:教师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体现由生活走进物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
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重力【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11第一自然段和“信息窗”的内容。
【教师活动】提问:“通过阅读,你知到了什么是重力了吗?”【学生活动】回答:“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
”【教师活动】提问:“刚才我们看见的粉笔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那么,原来静止在树上的苹果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吗?”【学生活动】试着拿起书桌上现有的不同物体,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并交流感受。
课件展示:1.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它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教师活动】利用教材P111的插图6-19,讲述牛顿的传闻故事,激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勇于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并能通过动手亲身感受,明白“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教师活动】引问“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想一想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它们哪个所受到的重力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思考得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
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1个、2个钩码的重力。
猜想:物重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教师活动】提示:用大的金属球和小的金属球进行比较,物重的大小和这个物体含金属的多少有关。
【学生活动】实验探究: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具体描述:学生根据课本P112的图6-20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完成学生实验(测质量为50g、100g、150g、200g、250g、300g的钩码的重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展示在屏幕上。
由于弹簧测力计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
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学生活动】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小组讨论“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课件展示:1.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2.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G=mg【教师活动】问:g=9.8N/kg读作什么?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课件展示:g=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得出更加印象深刻。
【即学即练】例题1:课本P113。
具体描述:学生阅读和模仿,教师点拨:一道题目中有两个质量,两个重力,应用角标以示区别,如m1、m2,G1、G2。
例题2:一块钢锭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具体描述:学生动笔完成练习,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强调单位换算和由公式代入数据的细节要求。
【教师活动】点拨出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人们常说“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或“买10kg的大米”都指的是质量,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然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为所受重力的大小,特别是还有不少的物理书、科普书也把重力称为重量。
为了回避这些模糊不清甚至彼此矛盾的提法,我们教材中将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称为物重,质量就是质量,不提“重量”这个词。
【设计意图】针对重力的计算这个难点,需要每个学生都即时的运用公式加以计算,用教材的例题作为范本,再用教师出的题再次巩固,达到难点的突破。
知识点三、重力的方向【教师活动】引问:我们知道了重力的大小,那重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学生活动】猜想:“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教师活动】进行实验演示:1.用铁架台悬挂重物,学生观察拴着重物的细线;教师将铁架台微微倾斜,学生再次观察实验现象。
2.将手中的静物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
课件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师活动】点拨:对竖直向下的理解:竖直向下就是垂直水平面向下的方向【教师活动】引问:最近老师在布置房间时,要在墙上贴一幅画,哪位同学可以帮老师将其挂正?【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14图6-22,了解重垂线的应用。
两同学上台利用重锤线贴画并说明方法。
【教师活动】出示水平仪,让学生尝试说出利用它来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的方法。
【学生活动】上台演示说明水平仪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针对重力的方向这个难点,学生先后经历猜想、观察、了解、实践四环节,逐步理解“竖直向下”的意思,并渗透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知识点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教师活动】我们前面学习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重力的作用点是怎样确定。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将一把刻度尺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教师活动】刻度尺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课件展示: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教师活动】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14图6-23以及配文。
课件展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教师活动】追问:质量不均匀、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确定?【学生活动】将一只钢笔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结论:钢笔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钢笔的重心。
【教师活动】拿出平衡鸟,展示平衡鸟在各种受力状态下的平衡过程。
【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交流出平衡鸟原理。
阅读课本P115“信息窗”,了解提高稳度的诀窍。
说出“提高稳度的诀窍”。
课件展示:提高稳度的诀窍是:增大支面,降低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通过讨论平衡鸟的原理,加深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并学以致用,激起学生探知欲。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四、布置作业:1.以《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为题,写一篇800左右的小论文。
2.寻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五、板书设计:6.4 来自地球的力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计算公式G = mg 。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规则物体的几何中心。
一、亮点:◆ 教学反思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
故本教材以“模拟引力”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以牛顿的研究成果作启示,再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事例,进一步说明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在研究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设计成探究实验,侧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并掌握一般的探究方法。
二、不足:对于“质量”、“重量”、“重力”的区别还可以强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