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整合。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4、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5、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二)、教材内容
一年级下册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形式,共有16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

课文编选的指导思想:除了顾及文体、儿童兴趣、知识等方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这样考虑的:
1、《元宵节》——了解中国民族文化风俗(歌谣、元宵、对联、花灯、灯谜等)
2、《家园》——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3、《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4、《植物》——热爱自然,了解植物及一些生长知识
5、《动物》——热爱自然,了解动物及一些生长知识
6、《爱护》——珍惜、保护环境
7、《愿望》——合理的、善良的个人愿望,努力实现愿望
8、《认真》——认真做事(有一点植物知识)
9、《车的世界》——认识车,浅显认识社会生活
10、《雨》——热爱自然,互相帮助
11、《星空》——热爱自然,了解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学一点天文知识
12、《朋友》——友谊
13、《时间》——珍惜时间,利用时间
14、《丁丁冬冬学识字》——感悟汉字
15、《长大》——理解成长的含义
16、《快乐》——乐观生活,助人为乐
第二册的内容较之一册更广泛,特别是增多了反映儿童生活的篇目,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同时也注意了保持一册的趣味性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

全册要求认识420个常用字,会写240个在本课或以前认识的字。

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

此外,在语文天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二、说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
2.认字423个(下限),学习30个(下限)常用偏旁(部首),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等认字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字,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3.写字240个(下限)
4.抄写字母和音节,能为生字标音。

5.阅读42篇诗文(下限),背诵15篇(下限)。

能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者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

能读懂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6.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积极地、又创造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7.学习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习惯。

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措施
(一)认字
1、会认生字402个。

不再为渗透性识字定数量。

两册合起来认字下限近800字,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际上还可能超过《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习30个常用偏旁
本册教材提出的学习30个常用偏旁(见附一《常用偏旁表》)的要求,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识字的过程中感悟汉字的特点,领会汉字的造字规律,实现量变(已认字几百个)到质变的飞跃,为形成独立识字(包括读写合流)能力做准备。

3、综合运用学过的认字方法,能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帮助学生认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

2.读好课文。

(1)要重视朗读的指导。

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

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给画面配音、读给小伙伴听,等等。

要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并通过朗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另外,要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2)要留给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

在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3.重视积累语言。

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

4.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中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二要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给学生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

这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1、指读(指认)的问题。

要把指认与阅读分开来。

认字时用手指帮助,读熟了,立起书来朗读。

2、课堂教学
今天的教师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的教师。

(五)写话
要鼓励学生自己学写字,把学写字与表达结合起来。

(六)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走的不是人为地设置一个情境的路子,而是以全部的语文学习活动作为口语交际的情境。

比如评议朗读,小组学习认字。

(七)语文综合活动
1、综合性学习应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

2、不要追求形式化,要简洁、有效。

3、综合性学习活动可大可小。

4、综合性学习不是做加法。

(八)“金钥匙”系列
本册“金钥匙”侧重阅读能力、认字方面、自检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措施:
1、理解教材编辑意图,以组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学。

2、倡导合作学习。

采用多种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3、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

4、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与旧的联系,发现识字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方法认识汉字。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5、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成果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产生成就感。

6、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当时、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