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男装塑造成为具有男性阳刚之美、东方文化内涵的
男装品牌, 公司挑选李连杰这个大众公认的“具有男
性 魅 力 的 人 ”作 形 象 代 言 人 ( 图 1) [6], 让 他 一 遍 遍 地
宣扬“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众所周知, 李连杰近些
年 在 影 视 艺 术 中 扮 演 的 都 是 男 女 青 年 崇 拜 的 “英 雄 ”
当代广告营销引导消费并紧跟消费观念的变 化, 使原来专注于功能诉求的营销理念及美学标准 转向了更具有生活情调和大众文化观念的符号化场 景。商品符号象征含义的差异不仅成为消费者区分 自我与他人的重要手段, 而且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 中突出其产品形象的重要途径。广告从不讳言: 我们 是在贩卖观点和想法, 正如可口可乐公司所说: “我 们生产的是可乐, 而顾 客 买 的 是 广 告 ”, 如 果 不 做 广 告, 可口可乐就是一杯糖水, 可消费者却认为它代表 一种快乐, 可见广告在商品象征意义嫁接方面的巨 大能量。广告活动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在符号意 义的创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是, 商品的 最后阶段— ——形象, 便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 消费 不再是以商品本身为消费对象, 而是以商品的符号 形象为消费对象。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在满足消费 者精神需求方面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学者鞠惠冰指 出, “这意味着广告中出现的内容, 不再是一种语义 信息, 而 转 变 为 一 种 符 号 信 息 , 过 去 是 人— ——商 品 , 而现在是转向人— ——符号— ——商品。在这里, 形象自 身与商品无关, 只是一种人为的、虚拟的意义陈述编 码, 商品与商品形象的关系是被包装与包装的关系、 被 虚 拟 与 虚 拟 的 关 系 ”[5]。广 告 通 过 意 义 嫁 接 把 某 种 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赋予商品, 使商品成为某种象 征意义的载体。因此, 商品的符号差异性决定它的生 存意义、代表着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差异, 并且通过这 种差异使符号具有意指作用, 形成能指和所指的对 应关系, 映射商品中蕴涵的情感和社会价值。例如柒 牌男装的广告形象营销, 叶茂中广告公司经过市场 调查和消费者分析后得出结论, 要将柒牌中华立领
中图分类号: G 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60X( 2008) 04- 0140- 05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 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物质丰 裕阶段。在物质极其丰盛的基础上, 消费的地位被独 立出来, 成为整个社会运作的核心, 因此“消费社会” 一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 消 费社会是一个以符号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符号 取代实物成为消费主体, 具有独立的符号价值, 因而 符号的生产也就是意义的生产, 同时, 符号意义引导 符号消费, 它是一种集体话 语 , 并 非 个 人 行 为[1]。 因 而, 我们既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 同时也生活在一 个符号的世界。消费社会商品全面过剩, 同质化日趋 严重, 商品因为技术的差异所引起的功能差别逐渐 消失, 而符号示差性越趋明显, 以至于鲍德里亚在 《物 的 体 系 》一 书 中 提 出 一 个 重 要 命 题— — — 物 必 成 为 符号, 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他所要表明的, 概括地 说就是: 商品具有两面性, 其 一 是 “使 用 价 值 ”, 其 二 可称为“符号价值”, 是 由 商 品 的 形 象 设 计 所 塑 造 出 来的价值, 这些构成了商品的意象, 并成为消费者感 性的选择对象, 可以说形成了附加性的价值, 这也就 构成了当代消费的二重性[2]。因此, 作为人的一种生 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符号消费无可置疑地成为当代 大众生活的重要表征, 消费中的物既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物, 也不是指向功能性的物, 而是广告所指示的 物, 物凝结为符号, 具有了符号价值。符号消费是消
费社会的特有现象, 商品的符号价值上升, 以至超过 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消费成为系统化的符号操 作行为, “物”和“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3]。所 以, 商品广告活动围绕着符号价值展开, 特定的符号 与商品通过大众传媒的反复传播一一建立对应关 系, 从而创造商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作为 21 世纪的流行艺术, 广告通过符号的操作激起大众对 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欲望, 真实与符号、现实与想象 之间的界限消失, 符号价值上升到主导地位, 诱发人 们 追 求 意 义 、名 望 及 自 我 认 同 的 迷 狂 消 费 。
图 2 消费态度主题广告 界中迷失自我, 信仰丧失,
灵魂缺席, 如同广告大肆宣扬消费的“不持久主义”, “购 物 狂 ”, “恋 物 癖 ”, “大 血 拼 ”( 图 3) [8], 等 等 , 表 现 了物欲狂欢、全民皆醉的无理性状况, 人们生活在一 个完全由符号所主导的世界里。生产者和广告商都 是神奇的操纵者, 他们导演、虚 构 物 品 或 事 件 , 毫 不 客 气 地 对 其 进 行 重 构 、诠 释 后 才 发 货[9]。成 功 的 广 告 不会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商业动机, 而是把自己的 商业动机巧妙地掩藏起来, 通过巧妙的包装使隐藏 的目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 甚至演化为 集体无意识, 消费者不加质疑地接受了其中的意识 形态霸权, 接受了它隐藏的不平等的权利关系。由以 上分析可以看出, 大众传媒的符号化蛊惑, 使商品具 有了更多的符号象征意义, 大众通过消费模式中的 符号使用, 构建自我与社会的认同感, 现代广告正是 在这一社会背景中, 通过符号表征在商品与其意义 之间建立某种创造性的联系。
第 25 卷 第 4 期 2008 年 7 月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Vol.25 No.4 Jul. 2008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陈振旺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传媒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60)
一、制造流行神话的手段
这是一个吸收符号与被符号吸收的社会, 大众 不过是被欺骗的异化存在, 被符号秩序的意识形态 统 治 。广 告 避 短 就 长 地 在 消 费 者 心 理 层 面 费 尽 心 机 , 满足精神层面的“符号价值”追逐, 同时, 广告又通过 大 众 传 播 不 断 让 消 费 者 产 生 永 无 止 境 的 精 神 缺 失[4]。 于是, 非实际需要的消费欲望不断地被刺激起来, 符 号 化 的 商 品 成 为 始 终 处 在 “欲 购 情 结 ”之 中 的 人 们 所 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在流行文化领域中, 各种流行商 品所具有的符号特征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必然具有一 定程度的默契, 商品的符号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与消
形 象 , “男 人 要 对 自 己
狠 一 点 ”这 句 广 告 语 由
他说出更为让人信服,
更且震慑力。此外, 为
了塑造品牌的东方文
化品格, 广告的背景出
现 诸 如 中 国 书 法 、桂 林
山 水 、万 里 长 城 、中 国
功夫等具有东方文化
象征意义的符号, 广告
中,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一一对应。- 20 作者简介: 陈振旺( 1976—) , 男, 安徽宣州人, 深圳大学讲师, 艺术设计学硕士, 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
第4期
陈振旺: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 141 ·
费者潜意识具有沟通和交换的可能, 这不仅仅意味 着理解的可能, 更意味着购买的可能, 流行是商品的 符 号 特 征 与 消 费 者 的 趣 味 契 合 所 导 致 的 结 果 。然 而 , 在这种符号消费行为中, 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 体, 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算计中被取代。因此, 每一 种欲望、情感、计划都被抽象 化 为 符 号 , 消 费 者 扮 演 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如前所述, 消 费活动具有两重性, 在人们心目中, 商品开始成为特 定意义的载体和象征, 消费活动则成为一种创造符 号和传递符号含义的社会活动。消费者在符号消费 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的物理含义上的使用价 值, 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的, 能够为消费者提供 声 望 、社 会 地 位 等 带 有 一 定 象 征 性 的 含 义 。符 号 消 费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符号消费行为成为 了 当 代 人 表 现 自 我 、寄 托 情 感 的 重 要 乎 段 。
三、理想生活的乌托邦想象
如前所述, 广告之所以能激发消费者的欲望, 某 种程度上是由于虚构的视觉形象能够营造出理想的 生活幻景, 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广告通过 刻意渲染的理想化图景, 建构一种美与爱的幸福生 活想象, 描绘“人类共通的美好愿望”, 为你量身打造 一个个美丽神话。现代广告在介绍商品的同时还切 中人们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一些欲望模式, 使我们 知道人们对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有什么样的设想, 广告是欲望企图抵达的世界的象征, 在迷乱的消费 时尚中, 广告扮演着“人间指南”的角色[10]。这就揭开 广告本身所具有的欺骗性。柏拉图指出, 符号是欺骗 性的事物, 因为它们不直接代表真实, 而是真实的观 念 化 的 、精 神 的 相 似 物 。例 如 广 告 经 常 通 过 明 星 来 激 起消费者对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欲望, 人们通过拥 有明星代言化妆品, 穿戴明星展现的时装, 品尝明星 推荐的饮料, 感受到一种欲与名人平分秋色、与之平 等的意味, 耐克运动产品的广告便是极好的诠释。人 们对商品的选择已不再是简单的消费活动, 而是一 种生存活动, 一种对于自身 的 生 存 方 式 、身 份 地 位 、 社会形象的选择, 从而将自己生命中的潜在可能转 化 为 现 实 。广 告 宣 传 让 消 费 者 坚 信:我 用 什 么 样 的 产 品, 就代表着我是什么样的人。购买, 成为一种自我 实现的仪式。广告像一面魔镜, 让消费者看到自己, 富贵、浪漫、时髦、前卫等 象 征 价 值 就 像 幽 灵 一 样 借 助广告附身于商品之上, 商品散发出强烈的符号魔 力, 广告就是给自我陶醉的消费者准备的一面镜子, 在广告的幻想世界中消费者可以完成自我身份的确 立。消费是以快感为特征的, 体现了梦想、欲望。它们 用广告形象告诉你, 选择某某西服你就会成为一位 成功的金领男士, 从而“才子赢天下”, 选择某某运动 服装就会“一切都有 可 能 ”, 选 择 一 种 味 道 的 乳 酸 饮 料, 你的爱情就总会在危难时刻逢凶化吉, 选择某某 品牌的化妆品就会魅力四射赢得异性的青睐, 如此 等等, 司空见惯。这些广告中的商品似乎被赋予了神 奇的力量, 只要你选择了“我”便无所不能, 它们制造 并虚幻地满足着消费者的需求, 巧妙地诱发消费者 的欲望, 以满足人类永恒的乌托邦梦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