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刷概论

印刷概论

印刷概论
印刷工艺设计是对一件产品的印刷制作流程做整体考虑, 从原稿处理到印刷再现产品
的质量要求标准; 从设备、材料等生产技术条件到各工序的工艺方法与工艺操作数据质量, 制定出该产品印刷全部工艺流程的整体施工工艺方案。

目的是明确复制的目标, 确定施工措施、工艺方法、操作标准以及全部工艺流程, 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返工, 使生产顺利进行。

在印刷作业中印刷工艺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同的印件, 可以采用相应的工艺设计方法。

对于稳定的生产技术条件, 一般的系列产品,正常的原稿, 只需要作规范化的常规性设计; 当材料、设备等生产技术条件有较大的改变, 新工艺的推行或是重点产品, 除作必要的试验与试生产外, 还应当分工序做出细致而周密
的整体工艺设计。

在印刷生产工艺流程的整体工艺设计中, 一方面是产品格式与版面布局的常规设计;
另一方面是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同时还要对重点工序如分色过程, 做出
图像复制调整的详细分步工艺设计。

印刷工艺设计必须根据具体情况, 遵循印制工作的一定规律,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印刷工艺设计的一般程序为:
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总体工艺方案设计→编制工艺施工单→技术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计方案的评定和实验。

一、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产品格式与版面设计, 主要在整稿工序进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接单检查
在进行印刷工艺设计前, 要先审查客户来稿、生产指令、产品格式与版面要求, 检查其是单图版面还是多图版面; 原稿剪裁与放缩比例是否正确; 图片的拼接方式, 文字、底纹、花边等附属图案的要求; 稿件是否齐全, 页码与装订、裁切方式, 印数与印刷版面安排, 以及有无其它特殊要求等。

2. 原稿整理
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归类、清整工作。

对有缺陷的原稿, 根据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进行力所能及的修整及修版工作; 按画面要求, 测定或计算出精确的缩放倍率和准确的裁剪
位置, 标记清楚。

3. 规划版式
根据客户及编辑的要求, 规划出整个成品版面的格式尺寸、规矩线、裁切成型线等, 其中各单图的大小位置、抽空、拼接与套图等形式关系, 都需按正式产品格式, 规划准确, 标注清楚。

4. 标识清楚
标明文字、边框、底纹、装饰图案的位置、大小、颜色、网点大小、阴阳图、专色或叠色等, 以及其它特殊要求。

5. 图文的处理方式
印前处理采用DTP 和电子拼版技术制版时,不论是桌面系统, 还是电子分色拼版, 或者整页拼版系统, 除规划出版面布局完整、准确、详细的版式外, 还要根据拼版设备的技术要求, 标出各自的坐标数据。

凡版面所需要的拼版内容和详细要求, 都要齐全。

6. 印后加工工艺安排
规划出出版物装订成册的版面折叠与页码安排形式、装订方式与裁切尺寸, 以及印刷大版的各单元画面的安排方式; 包装装潢产品结构和成型要求。

7. 其他
规划版式, 可用制图仪或借助千分尺进行。

成品版式一定要经审核确认无误, 按工艺流程随工艺设计指令单传送各工序, 各工序要严格遵照执行。

二、总体工艺方案设计
不同的印刷产品, 应根据产品对象选择印刷设备及承印物、油墨、版材等, 确定印刷数据及产品质量标准。

根据版式设计, 确定印前处理工艺方案包括确定各原稿采用照相制版或电子分色制版, 以及其阴阳、色数、网点点型、网线数及网点角度等; 确定选用何种印版制作方式以及采用哪种工艺方案; 确定最简捷的工艺路线和工序流程, 或者针对性地设计特
殊的工艺方案。

印刷工艺流程的总体工艺方案设计, 是根据原稿和产品要求, 从设备、材料等技术条件出发,由印前准备逐步推向各工序, 其中包括各生产工序的设备、材料性能数据、工艺流程、工艺方法、各工序岗位的操作数据, 以及半成品与产品的质量数据标准等主要生产技术内容来进行的。

一般对同类原稿、同批或同系列产品, 可以一次设计,其中个别原稿需改变复制工艺时, 再单独设计。

总体工艺方案设计大致步骤如下:
1. 印前材料器材准备
根据原稿、客户要求及产品质量标准等级,选配使用纸张、油墨等印刷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 并从材料测试记录卡中获得其主要印刷适性数据, 使其各自印刷适应性达到最佳配合; 确定适应产品质量要求的印刷设备和器材。

2. 印前数据准备
根据印刷材料、设备器材性能条件, 按已测定其达到的规范数据, 确定印刷与打样应执行的网点扩大值、墨层密度及相对反差值等主要操作数据。

3. 印刷版材选择
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印刷材料与设备性能以及印刷操作数据, 选定相应的印刷版材; 按印刷与打样的差距, 确定晒制印刷版与打样版的网点转移数据, 并按印刷版面要求, 确定所晒制印版的版面布局。

4. 印刷工艺确定
根据版面的布局设计、拼版的难易程度, 确定使用套图晒版、拼图晒版或连晒, 还是采取阳图片拼版或阴图片拼版拷贝, 以及放网等相应的工艺方法。

5. 原稿处理
针对版面上的所有原稿, 确定哪些原稿需要电子分色制版或桌面分色制版, 并根据后工序决定所采取的工艺方法及制版设备功能条件, 确定分色应记录阳网图片, 还是阴网图片或连续调图片。

针对产品要求、原稿等, 决定加网线数, 网点点型及四色版网线角度。

每一原稿的制版工艺方法确定之后, 安排出合理而最简捷的工艺流程,各工序遵照执行。

6. 复制调整要求
根据印刷条件与印刷数据, 色彩与灰色平衡再现数据, 以及各中间工序的转换数据, 推导出分色图片的复制要求数据; 结合原稿的数据测量阶调层次与色调的综合分析, 提出复制调整的具体要求, 再进行电子分色、桌面系统制作的分步工艺设计及其它的工艺设计。

将上面针对产品对象、材料设备与生产技术条件设计出来的工艺方法、操作数据和各项要求标准, 依次详细填入总体工艺设计施工单, 连同版面设计按工艺流程依次传送各工序执行。

三、编制工艺施工单
印刷工艺施工单是按照复制原稿的性质、特点、印刷品的规格、用途、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原材料的种类、规格型号、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数据以及委印单位的意见制成的表格, 是
工艺设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

工艺施工单的内容有: 产品设计的规格和技术要求; 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的工艺方法;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规范数据; 原材料的性质、质量及规格、型号; 产品的质量要求; 产品的完成时间等。

工艺施工单制定后, 要经工艺师和生产主管签字批准下达, 由生产调度人员统一调度进行施工。

四、进行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具体的技术规划。

它要对原稿进行测量和分析, 确定复制标准, 确定后加工所用的设备和原材料, 是工艺设计的定型阶段。

短版印件由于生产周期短, 各种原材料和设备的印刷适性变化不大, 对印刷品的质量影响也不大, 因此技术设备较为简单; 而长版印件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 原材料及设备的印刷适性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 在技术设计阶段, 要根据印件的数量与工艺部门进行协商, 及时提出有关的数据和要求, 以便综合技术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工作, 采取措施,加速准备。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必须抓住这一环节, 协调设计、工艺和供应等方面的工作, 为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合理交叉、平行进行创造条件。

五、进行工艺流程设计
工艺流程是工艺操作的基本路线, 是由原稿到印刷品整个工艺过程的操作顺序。

工艺流程设计的目的是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

进行工艺流程设计时, 既要考虑原稿的种类、产品的用途, 又要考虑本厂的设备条件、技术水平、原材料的消耗以及工艺的先进性、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化; 同时, 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也应充分考虑。

采用何种工艺路线与设计人员对各工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的熟悉程度有密切关系,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 选用适当的工艺, 充分发挥印刷设备的效率, 然后用工艺设计卡的形式确定下来, 用于指导生产。

六、进行工艺设计方案的评定和实验
针对工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找出方案中存在的工艺不合理和错误之处, 并进行改进,取得实验数据, 统一操作规程和标准。

特别是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这个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评定工艺方案要从技术上、工艺上、经济上进行综合考虑。

1 . 技术上的先进性
印刷产品都是运用一定的印刷技术来完成的, 从事工艺设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印刷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为工艺设计服务。

如果工艺设计人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会增加成本, 降低效益。

2 . 工艺上的合理性
工艺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前后工序的特点, 在工艺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如机器设备的配套使用; 劳动人员及工作量的合理配置; 各种印刷材料的适性要求等。

前后工序之间不能发生矛盾或脱节, 尤其是生产线的流水作业, 若出现待工或窝工现象, 其损失将影响整条生产线。

3 . 经济上的高效性
图文复制工艺设计要遵循节约的原则, 以最小的劳动消耗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不能一味强求要达到某种工艺要求而不惜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造成成本大幅上升。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合理的工艺安排, 目的是为了减少消耗、节约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综上所述, 印刷工艺设计是获得高质量印刷产品的前提和保证, 必须规范而准确地实施, 从而使印刷工艺过程能有序和合理地进行, 并在工艺设计上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经济的高效性, 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