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2地质灾害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x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2地质灾害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x

第二节地质灾害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

2.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地震
1.概念
2.衡量指标
3.危害
4.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
(一)滑坡
1.概念
2.分布及条件
3.危害
(二)泥石流
1.概念
2.分布及条件
3.危害
(三)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分小组梳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以地震的分布与特点为例。

例:地震
世界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②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带上,新西兰、菲律宾、我国台湾、经日本到阿留申群岛,以及东缘的美洲西海岸。

我国地震的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岛。

预习模块三: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
震级与烈度
(1)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烈度
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受到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它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还与震中距离、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岩石、土壤、地下水及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等条件有关。

(3)关系
震级与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我国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
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09页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思维导图构建】
核心素养专练
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
2018年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是南投埔里及台中大肚,均为4级。

根据地震测报中心地震报告,这起地震发生在上午8时17分,震中在南投县政府东偏北38.8千米,深度为5.2千米。

除埔里及大肚4级震度外,南投市、台中市、彰化员林、彰化市、云林古坑、云林牛六震度都是3级,其他地区除屏东外,分别有1至2级震度。

根据材料回答4~5题。

4.材料中的“里氏4.8级”和“震度”分别指的是( )
A.震级烈度
B.烈度震级
C.震级震级
D.烈度烈度
5.此次地震震源发生在( )
A.地核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