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流行病学概念: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及措施的科学。
是一门唯一的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学科。
及其他医学学科的区别不在于研究的病种、方法、目的不同,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
是一门应用学科。
被其他医学学科广泛应用,更是一门方法学。
2人群概念:是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病人及健康人,依据研究的目的可大可小,每个人群有其自身的特征,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3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是衡量疾病发生危险性的指标是流行病学最常用、最重要的指标。
是唯一直接测量疾病危险因素强弱的指标——见到发病率波动,意味着病因强弱波动。
4现患率:也称患病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某人群中某病现患人数所占比重或比例。
现患率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调查研究。
对急性病意义不大。
反应某人群特定时间某病的负担程度。
可作为安排防治工作、人力、物力的依据。
可用于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5发病率、现患率的关系:现患率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发病率和病程都是稳定的,即无疾病流行或新发病例明显减少和病程长短无显著改变;发病率较低,低于10%。
×D6死亡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死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反映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性总的水平。
指示居民健康状况和保健水平。
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依据。
分为粗死亡率,死亡专率。
标化死亡率。
7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诊治水平,多用于急性病。
8死亡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某病的死亡率=该病的发病率×该病的病死率,该病处于稳定状态时。
9人时: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人口流行性较大时),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
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
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及累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二、11疾病分布概念、意义、目的: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频率及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是动态的,包括“流行”和“不流行”两个方面,随时间、地点、人群变化,受致病因子、人群特征、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经常变动。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在于:①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因为疾病的分布特征受病因所左右,所以它可为研究提供病因的线索,即提出研究的问题或假设。
②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这是临床诊断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
③对疾病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通过描述疾病分布认识疾病分布规律,进而分析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提出病因假设,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掌握疾病分布,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如何进行疾病分布描述:1.广泛收集资料是基础2常用指标的计算是关键3按时间、空间、人间展示及比较是核心4统计图、表并结合文字是方法。
三、13病因:病因是那些可以引发疾病的、可以增加疾病危险性因素,这样一些因素,减少对它们的暴露可以观察到人群中疾病发病率的下降。
14疾病发生的条件:三角模式:疾病发生的条件是致病因子、宿主(机体)及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三者缺一不可三角模式适合解释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有特异性致病因子的疾病,但不适宜解释无特异性致病因子的疾病或病因不明疾病。
15病因推断过程:暴露E及疾病D伴随(提出假设)—有统计学联系否?(排除偶然,随机误差)—有偏倚否?(排除选择、信息、混杂偏倚)—有时间先后否?(前因后果:远因,间接因果联系;近因,直接因果联系)1、统计学联系狭义的统计学关联是指分类资料的相关,这主要是针对流行病学中分类资料较多而言;广义的关联既是有关联。
可能病因(暴露)E及疾病D存在统计学关联,只说明E和D的关联排除了偶然性(随机误差)的干扰,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联。
要确定因果关联,还得排除选择偏倚、测量偏倚和混杂偏倚这些系统误差的干扰,以及确定暴露E和疾病D的时间先后关系。
在排除或控制了这些偏倚的干扰后,如果还有统计学关联,就说明存在真实的关联,可以用因果判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定可行度的因果关系结论,包括判断有无因果关系或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2、因果关联根据概率论因果观,因果关系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
病因(暴露)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发病率,就是病因(暴露条件E)及疾病(D)有统计学关联。
因此统计学关联是判断因果关系的基础。
16病因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1充分和必要病因的概念机械决定论将原因分为充分原因和必要原因。
类似地,病因也可以分为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是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
必要病因是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有该病因存在。
据此,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充分而且必要病因;②必要但不充分病因;③充分但不必要病因;④不充分又不必要病因。
2充分和必要病因的局限性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
概率论因果观抛弃的正是充分原因,取而代之的是“原因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因此,流行病学的病因研究不可能也不需要追求充分病因,而是测量危险因素“使疾病发生率升高”的程度。
另外,传染病的特定病原体是必要病因,而普通感冒就没有一种病原体是“必要病因”。
对于一般的慢性病,从病的字面上或定义上,我们不可能得到“必要病因”的启示,流行病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测量病因的必要性或必要程度,而不必可以追求“必要病因“。
17病因判定的标准:1 关联的时间顺序如果怀疑病因X引起的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2 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联的强度的测定,根据资料的性质或来源可以有优势比(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等反映分类资料的关联指标。
3 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暴露剂量的变化疾病的发生频率也发生变化。
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有等级或,等级相关数和积差相关系数等反映相关的指标。
4 暴露及疾病的分布一致性这实际上是利用集团资料反映的生态学相关,即暴露及疾病在各集团(人群亚组)间呈共同变动关系5 关联的重复性指关联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重复观察到。
6 关联的合理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于关联的解释及现有理论知识的不矛盾,符合疾病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这相当于客观评价。
②研究者或评价者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支持因果假设的把握度,这相当于主观评价。
7 终止效应当怀疑病因(暴露)减少或去除,引起疾病发生率下降,就进一步支持因果关联。
8 关联的“特异性”特异性的含义其实就是唯一性,病因特异性就指唯一的病因9、生物学和医学的可解释性。
18病因假设形成的方法:求同法2求异法3共变法4类推法5排除法19描述性研究概念、特点、作用: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并比较。
设计时一般不设立对照,因、果资料往往同时获得,无法区分先后关系。
描述疾病分布,掌握其规律,提供病因及流行因素线索,指明研究方向。
提出病因假设。
20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是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为检验病因假设而开展的观察性研究。
属于观察性研究,要设立对照,观察方向由果到因。
四、21现况研究概念、目的、优缺点: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定范围的人群,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并描述人群的特征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目的: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
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及疾病的关联,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为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查出某一地区患有研究疾病的个体,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
优缺点:1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在时序上属于横断密码研究3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4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5相关因素选择及解释有一定的限制2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个体组成样本,由样本的调查反映总体状况。
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以小见大;依局部见总体。
目的:了解人群疾病或健康分布特征。
优缺点: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调查工作易做得细致。
系统误差小。
设计、实施及资料分析相对复杂。
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
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变量调查。
23怎样做好抽样调查:1随机化原则——获得好的样本代表性2满足一定的数量——样本要足够大.24样本量大小的决定因素:1欲研究因素(主要因素)在对照人群(或一般人群)中的估计暴露率P0;2预期的该因素的效应强度,即相对危险度或暴露的比值比;3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第一类误差,假阳性错误概率);4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为第二类误差,假阴性错误概率)。
5是单侧还是双侧检验。
25抽样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简单;代表性较好。
需要掌握每个个体的信息,如姓名、编号等。
个体差异过大时,需要较大的样本量。
大人群调查困难——调查对象分散2系统抽样(机械抽样)不需要预先知道每个个体信息;可用于较大人群调查。
代表性较好。
可能遇见“周期性”变化带来的误差3分层抽样,先确定“层”,再单纯随机抽样,层间差异一定大于层内个体间差异,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最优分配分层随机抽样,代表性好4整群抽样:先确定“群”,再随机选群.易组织实施.易被调查者接受.代表性差,需要样本量大。
5多级抽样:以上几种方法相互组合.适用大人群调查.代表性好.设计、实施相对复杂五、26筛检的定义、目的: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测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去主动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不是临床诊断试验,仅是一个初步检查,对筛检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确诊,对确诊病人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目的:筛检不是临床诊断试验,仅是一个初步检查,对筛检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确诊,对确诊病人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27筛检实施的原则或条件:1筛检的疾病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即劳动力的丧失、资源的消耗、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较大的严重病、多发病。
2当地应有一定的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应用到迫切需要解决且能通过有限的卫生资源实现控制的疾病上。
3在筛检的患者身上应有可识别的早期症状、体征及生理、生化、免疫或病理学改变。
并且,超前期()要足够长。
4筛检出的阳性者应能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并且,筛检出的疾病应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
5筛检方法必须有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方法简便、价廉、安全性好,易为检查者掌握并为被检查者乐于接受。
6效益要高于成本,筛检费用要及整个医疗费用相平衡。